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张海峰:飘扬在国旗上的旋律

2016年08月01日 09:21 | 作者:张海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社会各界庆祝活动纷纷展开,其中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有关文艺讲座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张海峰团长一直致力于解放军军乐的创作、实践工作,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担任联合军乐团总指挥。本次讲坛是张海峰团长在国家图书馆艺术培训中心的讲演,现将内容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张海峰

张海峰,指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指挥。2001年他在荷兰获得第十四届世界音乐竞赛暨第九届指挥大赛第一名——最高奖“金指挥棒奖”。2015年他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联合军乐团总指挥。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完成国家和军队重要内外事司礼演奏和音乐会演出千余场次。他作为发起人,成立了国内第一支流行管乐队,至今演出数百场;先后指挥录制了《金之狂飙》之一、之二,《大苹果》等管乐交响乐专辑。

张海峰在“九三阅兵”仪式上担任总指挥

张海峰在“九三阅兵”仪式上担任总指挥

精彩阅读:

■一个国家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军队需要一种精神,那么现在的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军乐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根本完成不了这种全天候的任务。

■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更不是以排名得来的。而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指挥家,我能给中国的管乐和军乐带来什么或者留下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不断敦促我学习的动力。

鼓舞人心的“军乐精神”

“军乐精神”这4个字,是我去年参加“九三阅兵”仪式训练时在联合军乐团训练场上提出来的。

去年的1月份,我从美国学习回来,就接到了军乐团党委交给的任务——负责“九三阅兵”的人员训练和业务工作。我们联合军乐团的组建是2月份。人员的组建是从当时七大军区的15家大单位进行考察选拔。我们分了8个组,考察了20多天,55支乐队,从中抽调了1200名军乐战士。其中,从三个专业团体———解放军军乐团、武警军乐团和海军军乐团中抽调了300多人,从其他部队抽调了871名,来共同参加“九三阅兵”的军乐演奏。我们考察的行程近两万五千里,相当于一条长征的路线。我们选调好了以后,4月份公布的人数和名单,6月份来到北京参加集训。

联合军乐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军乐团,一个是联合。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阅兵,到去年的“九三阅兵”,一共是15次阅兵,这15次阅兵我们都叫联合军乐团,但随着阅兵的结束,联合军乐团就随之解散了,因为人员是从全国各个部队选拔上来的,任务完成还要回到各自的部队。

其实他们从2月份就已经开始训练了,到了2015年的6月3日,联合军乐团集体进驻阅兵村,开始集中训练,为期3个月。特别是练到7月底的时候,很多战士已经过了刚来北京时的紧张感和兴奋劲儿,渐渐就开始松弛了,心里松懈,但是我知道这样的状态是肯定不行的。有一天,我在阅兵训练场上对着战士们说:“一个国家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军队需要一种精神,那么现在的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军乐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根本完成不了这种全天候的任务。”

我父亲也是军乐人,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参加阅兵。我参加了4次阅兵,我和我父亲加起来总共参加了13次阅兵,我的家庭成了“阅兵第一家庭”。由于这些经验,我知道阅兵场上需要一种怎样的状态。军乐不同于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在室内演出的任何一种舞台艺术,它产生于战争时期,是以鼓舞战士作战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拿破仑的部队,是在作战部队方阵的最前面,相当于我们古时候作战用的战鼓;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演奏。

我们是军人,穿上军装就叫军乐团,脱下军装就叫管乐团,我们来完成这次重大任务,顶着北京七八月的大太阳,已经训练了两个月了,每个人的皮肤都是黝黑黝黑的,那么就差最后一个月坚持不下去了?面对着他们,我就脱口而出了这么一个词——军乐精神。这也是我这个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军人的一种人生感悟吧。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们根本完成不了15次大阅兵,我参加了4次集训,什么恶劣的天气都碰到过,曾在地面温度50度的训练场上演奏,也在雷电交加的暴雨下指挥,只要演习不结束,我们就不能停下。没有一种精神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后来事实证明,我们真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阅兵任务的。

我很喜欢《士兵突击》中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最后上场的是1200人,有1300人参加训练,其中100人是候补队员。我对他们说,作为总指挥,我的目标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你们中任何一个,希望每一位参加训练的人都要有一股精神,坚持到底。记得去年7月中旬的一次,那天北京的室外温度近40度,阅兵村的训练场上的温度达到了50度,我们军乐团跟徒步方队一起进行合练,当我指挥到一半儿的时候,我把墨镜戴上了,因为我的眼泪下来了,我眼睁睁地看着我的1300名队员中有100多人在酷暑中倒下……当时的那种场景不忍不能任由自己,训练还在进行中,不能停止。

从此,我们联合军乐团就开始了加量训练。从上午8点半到中午11点半,中间只休息一次,下午2点继续练。北京的七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暴雨最集中的时候。在离阅兵还有10天的时候,8月23日,我们就偏偏遇上了北京的暴雨天气,但是时间紧,我们只能冒雨进行排练、演奏。这就是我们需要具有的军乐精神。“九三阅兵”当天,一个也没有倒下,就是靠着这股精神坚持下来的。

后来,阅兵结束,我们联合军乐团的战士们就要离开的时候,有一次在餐厅我看到了他们,他们就让我签名,签“军乐精神”,他们穿的都是训练时的圆领衫,于是我就在他们的圆领衫上签下了“军乐精神”4个字。当时我特别好奇,问他们为什么要签这4个字,他们说就是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自己,使他们坚持了下去,完成了任务。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军乐精神”不是我研究出来的,因为军乐精神一直都在,它是我们国家15次阅兵场上一代代军乐人长期积淀、凝结形成的一种精神。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张海峰 指挥 军乐精神 九三阅兵 军乐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