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刘欣:坚守“职业教育”本色

2016年08月01日 09:57 | 作者:陈建强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成立于1979年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国工匠”,是该校校长刘欣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刘欣

刘欣

记者:作为“中国职教师资摇篮”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刘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动手动脑,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理念。我们所培养的职教师资也凭借“创新精神足、知识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赢得社会的高度评价。从2010年起,先后为新疆、西藏、广西等地免费培养中职师范生1300余人,促进了生源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落户我校,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定规则、提供教练和裁判;建立了一批研究院所,针对实际需要陆续开展了职业教师教育、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的研究。

此外,作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教育援外基地,我校近年来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到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家职业院校任教,培养、培训学生1万余人,为埃塞俄比亚创建了第一所第五等级(最高等级)的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立两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

记者: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特色?

刘欣: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人才兴校”,这是我校在过去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正是因为坚守这种“职业教育”的本色,我们在全国首创了“双证书制”,师生既能上“机台”,又能上讲台,形成了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的办学特色,且两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两年我们因材施教,成立了“卓越职教师资班”和“卓越工程师班”,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搭建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我校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案,仿真企业环境,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差异化”的育人模式使得我校毕业生持续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认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我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教学改革适应就业、培养能力提升就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广开渠道灵活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就业等多项举措。近10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天津市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殊荣。

记者:很多职业院校在师资上面临诸多问题。您如何看待专任教师量缺不稳、结构失调等问题?

刘欣:为了补齐师资上的短板,我们目前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免费培养中职师范生。2010年,教育部以我校为试点,首次探索推行免费中职师范生政策。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广西、新疆、海南、贵州、西藏等省区签订培养协议,为这些地区培养免费职教师范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成为一名职校教师,为当地的职业教育补充了新生力量,有效缓解了我国边远地区职业教师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优势,积极承接教育部、人社部的培训任务。我校重点统筹好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10年来为全国中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培训骨干教师和各类技能人才23000余人,补齐了职业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等“短板”。三是与贵州省联合推出“学生顶岗置换”实习项目,学校选拔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到贵州职校“真刀真枪”顶岗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师资到了新的岗位后,就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同时“置换”出来的现岗教师来我校培训“充电”。

记者:“十三五”是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刘欣:必须深入研究、分析、适应新形势,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出发,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及高级应用人才;提高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水平,发挥国家智库的积极作用,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创新创业及就业工作,继续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加大开放办学进程,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在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教育援外“中非高校20+20”等方面继续做大做强,提升国内外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校还将继续加强对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为这些地区定向培养高水平的职教师资,同时以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落户我校为契机,做好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2年,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此基础上,目前我校正在争取人社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长期以来,人社部一直对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持帮助,共建之后将能够进一步整合资源,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记者 陈建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欣 中国职教师资摇篮 职业教育 大国工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