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东荣:我国普惠金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08月02日 08:28 | 作者:李东荣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推动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既是中国乃至全球致力达成的美好愿景,也是全球面临的共性难题。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不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有效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等问题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前,随着全球普惠金融实践的深入以及信息化的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李东荣

李东荣

作为金融从业者,对于当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难得历史机遇,应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抢抓发展机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应有一份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运用先进网信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普惠金融是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民心事业,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落实到服务的各环节,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需求,运用先进的网性技术,让金融服务变得更方便、更有效、更简单,如同“傻瓜相机”般易于操作、便于知晓,增强老百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落实服务标准规范,加强风险提示与教育,建立综合性消费者保护机制等多元化的手段,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要让企业明白金融产品的基本要素和风险特征。当前要特别警惕诈骗者,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骗老百姓的钱。

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现代金融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的行业。先进网性技术的发展应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前几天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所强调的,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具体到普惠金融领域,谁能更好、更早、更安全地掌握运用先进技术,并切中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和短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更多获得政策红利、技术红利。比如,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多来源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快速挖掘,完善客户画像、信用评估等业务功能,积极开展多元化、定制化、定准化的普惠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运用云计算技术,有效实现业务系统的弹性扩展,更好适应长尾客户单笔小额海量交易的特点。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移动金融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场景紧密结合,实现小额汇款、小额支付,公共缴费等普惠金融服务的实时化、随身化和移动化。

三是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强调,在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防范风险是金融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的普惠金融从业者,无论开展什么样的业务,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应该把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结合起来,把握好两者关系的适度平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普惠金融业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和扩散效应,要充分考虑到农民低收入群体,在金融知识的储备、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终端技术条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严格落实国家及金融行业相关标准和信息安全要求,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防控。同时,要构建法律规范、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有机结合的普惠金融治理体系,加强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风险监测,实现风险治理全覆盖。

四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都已经不能相互割据的从事和发展普惠金融了。国家相关部门,应引导各类型从业机构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既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发挥长期积累的风控经验、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与互联网企业形成良性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又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开放客户资源、技术能力、金融云服务等,为合作伙伴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证券、基金、信托、消费金融等机构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搜索平台的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不断拓宽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多样化、大众财富管理工具。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本文为其在第六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东荣 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金融从业者 服务民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