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刘东超:一个学者的“家国”担当

2016年08月02日 09:30 | 作者:李澍 李贝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做学问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二是要关心社会的变迁和人的状态。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百姓福祉、家国命运’。”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认真地对记者说。

刘东超

刘东超

“我的经历非常简单,年轻时候一直在读书。”1987年,完成高中学业的刘东超出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报考了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继续深造,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攻取硕士、博士学位。“在我求学过程中,哲学家方克立和历史学教授赵吉惠对我影响很大。”刘东超是赵吉惠“最亲近的学生”,空闲时两人总会在一起聊天,赵吉惠老师丰富的学识让刘东超“开拓了视野,明白了要在更宽广的层面思考问题”。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方克立让刘东超确立了研究方向,“方老师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让我明白研究一定要植根于人民。”

长时间系统的学术训练让刘东超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读书期间我一直在想,中国经历的社会变迁,对国、对民都意味着什么?”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家”作为重点,“家国同构,‘家’联系着百姓和国家,是了解社会变迁最好的突破口。”“我小时候家族里有很多人,而我的学生们则大多在三口之家中长大。”刘东超说,“这种家庭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化的进程推进了三口之家的形成,而三口之家在塑造着下一代的个性。”

博士毕业后,刘东超进入北京工商大学任教。任教期间发表了自己第一本著作《生命的层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我的第一本书有些偏理论性。动手把它写出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水平不至于退化。”

“学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刘东超看来“有所为”就是要用自己的研究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尽一份力,“有所不为”则是不能追名逐利,不能被错误思想误导,阻碍社会的前进。

“家”的研究就是刘东超的“有所为”。刘东超认为个人、家庭、国家三者不可孤立看待。家庭的变迁总带有国家变迁的烙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培养与熏陶,而国家的运转与进步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三者就这样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关注“家”,就是关注“国”。为此,刘东超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如何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塑造优良家风,如何提高每个人的家国意识。“这些问题我都在思考,也都在尽力求索。在这条路上,我不会止步。”(记者 李澍 李贝)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东超 学者 学术素养 传统文化 优良家风 家国意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