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王淼:有情怀有思想的拼命三郎

2016年08月03日 10:08 | 作者:徐涟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作为一位在中国文化报社工作了20多年的记者,我有机会采访、报道并见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从上个世纪的十大文艺集成,到本世纪初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中国成为拥有最多代表作项目的国家;从中国建立遗产保护四级名录、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文化遗产日”,到全面唤起社会大众的保护共识、大踏步地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行列,并创造世所公认的非遗保护“中国经验”,这其中,不仅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有着全国文化系统全体同志的努力与奋进,凝聚着无数非遗人的心血和汗水。

王淼(右)与非遗传承人在一起

王淼(右)与非遗传承人在一起

王淼,就是这其中杰出的代表、优秀的典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非遗保护的工作当中,带领着一大批浙江非遗人“白加黑”“五加二”地奋战在非遗保护工作一线,创造性地开展浙江省的非遗保护工作,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不仅使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并在不断进行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使非遗保护“浙江现象”上升为“浙江经验”,为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可资效仿的榜样。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每每为王淼的工作热情、激情、豪情所感动。我不知道,他那羸弱的身体里如何能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让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非遗保护一线。随着我们从君子之交,到工作上的合作交集,例如由浙江省文化厅与中国文化报社共同举办数个非遗论坛,我亲眼目睹了他和他的“非遗兄弟连”如何开创性地展开工作,并不断调动浙江各地市县乡政府以及社会“五老”、企业、高校等一切力量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当中,我不断加深着对王淼的认识,我对他越来越充满敬佩!

在关注浙江非遗保护实践的同时,我也关注着王淼对非遗保护的思考与总结。他的许多观点,通过文章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引起了非遗保护同行的密切关注。此次出版的《金声玉振》,是王淼多年来对浙江省非遗保护的热点评说,“对于涉及浙江非遗的任何话题,觉得有必要说两句的,我都会随感而发、有感而发,写上一篇评话,希望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让非遗之火烧得更旺,让事业更蓬勃。”相比于他的理论文章,这些评话因为新闻性、时效性和随机性,并不见得系统阐发了他的想法,却是他多年来对于非遗实践的点滴感悟,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他前行的脚印,真实展露着他的情感、情绪和情怀。有时候,可以明显看出文章乃是一挥而就,甚至不太讲究字句,但却让人感受到作者那一颗猛烈燃烧着的真心和一腔爱国爱家的热情。

细读着这些文章,我试图梳理王淼乃至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最深刻的感受,也是王淼在每一次荣誉中最质朴而真实的感受——功归组织、功归大家。在10多年的非遗保护工作进程中,浙江省上至省委书记、文化厅长,下自地方政府官员、基层文化站普通文化工作者,他们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才使得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王淼每每将领导的重视及时传达给非遗工作者,也将来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心声分享给大家。这股无形的精神力量化作有形的工作动力,不断推动着浙江非遗保护事业再上层楼。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浙江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并非有钱就愿意投入文化,更不一定善于投入文化!浙江人对待文化遗产的眼光,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来自这片土地上既敢于创新又认真严谨的行事风格,才能好事好办,好事办好。王淼身处这样一个文化大省、经济大省,具有了做事的平台、干事的基础,也才有可能成就今天浙江非遗保护事业的格局与成就。

永不枯竭的创新活力,是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制胜法宝。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出台省级非遗保护地方法规和发展规划,设立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率先启动全省非遗大普查,率先公布省级非遗名录,建立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率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制度……这些率先,不是偶然的突发奇想,而是因为王淼将非遗保护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纳入浙江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系统当中,从国家的政策方针入手,深入思考文化发展在“五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在文化总体工作中的价值与目标,深入思考体制机制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够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并由此摸索出非遗保护的可贵经验。也正因如此,王淼仿佛有一个魔术袋子,总有用不完的“金点子”:公布省级重点扶持的非遗节庆活动,推动浙江各地建立自己的非遗节庆品牌。如西湖花朝节、云和开犁节、衢江喝山节、开化保苗节;为了最大限度集中媒体的力量,举办“好专栏、好专题、好文章”的“三好”评选,让新闻媒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遗保护的宣传中来;善于运用新媒体,不仅开通非遗网、推动浙江非遗保护信息化建设,也运用新媒体建立工作QQ群,把全省非遗保护力量凝聚在一起;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要求各地深入基层,“进行一次走访慰问,发放一笔政府补贴,召开一次座谈会,安排一次体检,举办一次展示活动,组织一批宣传报道,建立一批传承基地,研究出台一项扶持政策”的“八个一”活动,将对传承人的关心呵护落到实处,而且也为基层工作者开展保护提供抓手。每一次的新点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将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提纲挈领,使得浙江非遗保护工作内容虽然繁多,工作步骤却可以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向前推动。

情怀与品格,是从王淼这些文章中随处可以读到的,也是我从王淼生活、学习、工作中随时可以感受到的。作为浙江省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省道德模范,王淼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大家心目中非遗战线的一面旗帜。也许只有从情怀与品格这样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王淼可以超越个人体力极限,甚至超越生命的重重磨难,一年、两年、十年、十五年超负荷地投入!王淼对祖国的热爱,具体化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骨髓的热爱,这才是王淼能够全情投入的根本原因。他自己堪称楷模,却总是寻找着像钱梅洁老师那样纯粹的人作为学习榜样(钱梅洁是浙江的一位老音乐教师),“钱老师的高尚行为,也许作为凡人,我们只能仰望,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浮躁的世界,需要有如星空般的情操引领。”这就是王淼的情怀与品格!我以为,世人对金钱的追求固然可以产生极大的动力,但与金钱的诱惑相比,人的精神追求才能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在王淼经历生死的考验之际,能够给予他精神力量的只有工作,唯有工作!工作就是他的生命,离开工作,对于他而言,生命也将失去所有意义。正因为如此,他长期在身体虚弱的状态下超负荷工作,在体力不支终于倒下的时候又顽强地挺过来,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康复训练,终于创造奇迹,重返工作岗位!而今,王淼再一次躺在了医院急救。我坚定地对他说,非遗保护事业需要他,大量的实践与思考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并不断推广与深入,他决不能就此休息!正如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的公共邮箱名字为“奇迹”,浙江非遗保护不断创造着奇迹,我坚信,拥有巨大精神力量的王淼还将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一个人以人格魅力,唤起了一群人,拧成了一股绳,带动着影响着更多的人不断加入,其力量则不可限量!王淼从来都重视非遗队伍的建设,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把所有有志于非遗保护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因为王淼对工作的投入、对事业的无私,以及清晰的工作思路、开阔的思想视野、创新的点子创意、紧随时代的意识、开拓求变的勇气,使得他赢得了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大家随同王淼一起,建立起了“非遗兄弟连”,通过即时联络工具QQ群,汇聚着上百人、几百人的非遗保护队伍,即时发布非遗保护的重要信息,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商量着新问题、新焦点的解决办法。在浙江省非遗保护办公室的招聘启事中,王淼这样写道:“在这个机构,5+2,白+黑,礼拜六肯定不休息,礼拜天也不一定休息,加班加点是常态,上山下海调研指导工作是职责,也许你要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但在这个机构,你将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你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奉献事业,建功立业。”要知道,梦想也是可以感染的,只有梦想,才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于是,在浙江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有了李虹、吴健、季海波等一大群同样不知疲倦、开拓创新的年轻身影!

一个文化干部的影响力,不在于职务、职权,而在于人格魅力。王淼获得了荣誉、尊敬、爱护、支持,对他而言,这就是工作和事业对他的最好回报。在《金声玉振》最后一个篇章《我的“非遗”我的梦》里,王淼记录下了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的一条短信,充满着人情与温馨,让人温暖,让人振奋,也为这篇小文写下了一个最好的注脚:“王淼,在春节期间,你一直是我的牵挂!你以你的精神创造了浙江非遗保护的奇迹,厅党组乃至全省人民都应当感谢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淼 拼命三郎 非遗 非遗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