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妙笔丹青颂长征

2016年08月04日 13:36 | 作者:金茫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956年,著名雕塑家潘鹤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一件雕塑,令许多人观之而动容。这件名为“艰苦岁月”的作品,将看来平凡轻松、却充满革命乐观精神的小景,凝固成为永恒,映射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经典镜头,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艰苦岁月》 雕塑 潘鹤 1956年

《艰苦岁月》 雕塑 潘鹤 1956年

多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长征为主题进行的艺术创作,不仅以磅礴的气势表现红军长征的壮观历史,同时,其所蕴含的不朽精神和艺术魅力也为后人所称赞。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刊特别甄选部分长征题材美术主题创作,重温红军长征路途上的峥嵘岁月。

《强夺泸定桥》 李宗津 1951年

《强夺泸定桥》 李宗津 1951年

激烈的战斗

1955年12月30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邮电部发行“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在这组邮票中,第一枚《强夺泸定桥》的主图,就选用李宗津先生所创作的油画《强夺泸定桥》。

在描绘长征的艺术作品中,激烈的战斗场面是画家表现的重点之一。油画《强夺泸定桥》就是李宗津1951年的作品。画面中,突击队员拿着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在已被敌人抽走桥板的铁索桥上,勇往直前,向对岸敌人冲去。数条铁锁悬牵于画面上方,其下是汹涌万分的激流,强夺泸定桥的险恶环境跃然纸上。

作为革命题材的经典作品之一,油画《强夺泸定桥》中,画面整体的紫蓝色调与战士脸上火光的亮黄色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加之扎实的结构刻画,显得立体感极强,将红军战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画面情节表现上,《强夺泸定桥》画面中,飘扬的红旗前方立着一位战士,他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而红色旗帜使他成为画面的焦点,其前方数名战士在铁锁桥上浴血奋战,他在呼唤着身后的战士勇往直前,整个人物在画面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李宗津先生的艺术曾经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他曾创作的《强夺泸定桥》《东方红》《鞍钢的黎明》《夜谈》等,集中体现时代美术创作的特征,成为特定历史的艺术纪录。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 1957年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 1957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隔50余年之后,2006年10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4枚一套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其中,第3枚邮票主图,则是刘国枢先生作品《飞夺泸定桥》。

虽然表现的是同一主题,但与李宗津先生《强夺泸定桥》不同,刘国枢先生所绘《飞夺泸定桥》一画,采用仰视的视角,反映抢占泸定桥的红军勇士神采。

画家刘国枢曾介绍创作此幅巨作时的感受,他曾乘车翻越二郎山,到泸定桥搜集素材。当时,面对泸定桥实景,他联想到红军战士神勇无比的英姿,内心激动不已。湍急的河水、陡峭的崖壁、险峻的环境、艰险的战斗,横穿画面的铁索桥横亘画面,桥上奋力向前的勇士成为表现主题。红军战士一手紧拉铁索,一手挥枪射击的英姿,呈现出冲锋的阵势,有一股力扫千钧的力量感。

《巧渡金沙江》 宗其香 1959年

《巧渡金沙江》 宗其香 1959年

除此题材以外,描绘红军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胁昆明,于1935年5月初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包围圈的《巧渡金沙江》,则是宗其香先生创作于1959年的国画作品。据其夫人武平梅先生回忆,为此画,宗其香先生曾去云南万里采风。此去路程艰险无比,采风回程的路上,宗其香先生曾昏倒在竹楼的梯子上,回京后体重掉了10公斤。

一次次艰难险阻、一场场激烈战斗,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在表现长征的艺术作品中,一代代的艺术家通过手中之笔,书写着长征的传奇,教育和影响着几代人。

乐观的生活

在长征过程中,爬雪山、过草地是人与自然斗争最严峻之时,同时也是决定红军长征成败的一段艰难征程。红军战士们怀着共产主义事业必胜信念,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翻越大雪山,穿过水草地,战胜严寒、缺氧、缺粮、伤病等重重困难,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

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一共翻越了20多座雪山,大多海拔在4000米以上。1935年6月,红军先头部队战胜重重险阻,翻越了位于四川省境内、海拔4500多米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几天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也陆续翻越这座雪山。1951年,著名画家吴作人为纪念建党30周年展览创作了油画《过雪山》,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场景。

而在孙滋溪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草地夜宿》作品中,则能看出普通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作为中国革命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艺术家,孙滋溪的作品中多是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并赋予了血火交融的革命以诗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坛。尽管是“老革命”出身,但孙滋溪画笔下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残酷的战争,而是通过充满生活化的细节,表现时代中的情怀。其创作中包括各种形象,既有突出的英雄人物,也有平凡的革命战士,更有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通过大量的实践,一步步地不断追求创作形象的准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回忆式体验,增强人性的真实力量。

除绘画作品以外,雕塑作品也成为表现红军长征的重要艺术方式。1956年,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出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雕塑《艰苦岁月》,成为经典。在雕塑中,老战士吹奏起快乐的笛子,嘴角微溢着笑意,那个依偎在老兵膝下、聆听笛声的红军小战士则遥望着远方,眼睛里,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雕塑《艰苦岁月》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想化加工,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的形象,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其在三角形的构图中,展现了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苦中作乐,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极具诗意性。整体雕塑手法自由,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感人,堪称经典之作。

在新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范围中,表现长征的艺术品,让历史凝固在瞬间之上,并以动人的形象,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文/金茫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长征 艰苦岁月 潘鹤 强夺泸定桥 李宗津 刘国枢 宗其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