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刘建:和平时期更需锤炼军人的血性

2016年08月04日 13:47 | 作者:刘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没有血性的人,不能被称之为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终将被淘汰。无论什么时候,血性始终都应是军人之本性,军队之魂魄。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没有血性的人,不能被称之为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终将被淘汰。无论什么时候,血性始终都应是军人之本性,军队之魂魄,胜利之锋刃,是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根本要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素以血性胆气闻名于世,翻开我军的成长史,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它的真正含义。长征途中,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身为总司令的朱德不顾劝阻,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他说:“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宁死不屈,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解放战争时期,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身着单薄棉衣,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身体已经冻僵不能弯曲,但“他们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动”,一排排倒下,又一排排冲过来。亲身经历这场战役的一位美国老兵说:“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

纵观古今,胜利者不一定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肯定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就是勇于亮剑、有我无敌的血性虎气。对于我们这支军队来说,这血性是历经千难万险、打过无数硬仗、恶仗,战胜一个个强敌而锻造的杀手锏。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我们战胜美军,靠的就是一股气,美国人不行,钢多气少。这种血性,是一种藐视敌人的勇气,是杀身成仁的豪气,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气。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其勇于亮剑的血性永远不会过时。

军人血性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关键在养成。严格的训练、苦累的磨砺、急难险重任务的考验是和平时期培养血气的“磨刀石”,也是检验血气的“试金石”。“98抗洪”,面对决堤、溃坝,一排排年轻的官兵义无反顾地跳入湍急的洪流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座冲不垮的钢铁堤坝,践行着“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铮铮誓言。汶川抗震,天塌地陷、河阻路断,数十万抗震大军冒着频繁的余震,向震中艰难挺进,叫响了“就是倒下也要倒向灾区的方向”。去年天津港发生爆炸,消防官兵不惧生死、不怕牺牲,奋不顾身赶赴现场,感动了无数网友,被称为“世界上最帅的逆行”。今年我国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冲在了抗洪抢险第一线。实践证明,和平时期,虽然没有血火交融的战场厮杀,但在抢险救灾、应急演练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我军官兵很好地继承了战争年代的血性传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和平年代里,中国军人依然血性十足。”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这支军队已有30多年没有实战,战争的残酷性、战场上的险恶性,对于一些官兵来说很陌生。特别是近年来,80、90后已经逐渐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主体,许多人在家都是小公子、小公主,他们与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人相比,不论从身体素质还是心理承受能力来看都不可同日而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当下我们的青少年认识和了解战争主要是通过影视剧,而目前“小鲜肉”“花美男”等青春偶像剧充斥着荧屏和银幕,许多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男子汉的血性正在慢慢流失。一旦战争打响,能否上得去、打得赢值得深思。

军人的血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军人就像一块生铁,要想打造成为一把锋利的血性之剑,必须经过艰苦磨炼。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树牢忠诚于党的精神支柱,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打牢官兵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在哪里、奉献在哪里。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勇”。血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艰苦训练“训”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而是长期坚持养成的,不是战场上的“专利”,而是融合在平时各种行动之中。

军人的血性来自于“严”。这种“严”体现在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上;体现在紧密团结,严守纪律上。毛主席强调: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支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不怕牺牲、勇敢作战的,只有用纪律来保持部队的集中统一和行动一致,把分散的力量集中和汇聚起来,把潜在的力量挖掘和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和磨砺军人血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刘建 和平时期 锤炼 军人 血性 军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