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丛兆桓:汤显祖的“情论”与“戏教”

2016年08月08日 10:39 | 作者:丛兆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7月29日是汤显祖逝世400年的日子。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他的“至情论”也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纪念汤显祖,本期讲坛特别邀请了一直致力于昆曲表演、导演以及传承工作的丛兆桓先生来为我们讲述汤显祖及其思想和昆曲《牡丹亭》。

丛兆桓

丛兆桓

精彩阅读:

■汤显祖有他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独特见解。他曾全面肯定过朱熹的理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又曾在儒、道、佛家的宗教哲学之间徘徊踌躇,但是在“王道”和“霸道”的认识上,又不得不泾渭分明了。

■汤显祖,是古今中外迄今为止,对于戏剧文化认识最深、理解最透、评价最高、至情投入最真、作品实践最美的亘古一人。他“情论”“戏教”的宗旨,是人类的心灵和谐与世界大同。

■汤显祖和他的“临川四梦”,代表了中国千年戏剧发展的高峰,誉之为“东方戏圣”。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简介:

丛兆桓,曾任职老北京人艺、中央歌舞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获国家一级演员、一级导演职称。现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昆曲)传承人。代表作有:《李慧娘》、《西厢记》、《长生殿》、《琵琶记》、《窦娥冤》、《南唐遗事》、《王昭君》、《千里送京娘》、《血溅美人图》、《宦门子弟错立身》等昆剧外,还为京剧、评剧、晋剧、豫剧、闽剧、潮剧、山东、河北、山西梆子、落子、莆仙戏、正字戏等导演剧目。

汤显祖的人生经历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做一件全球性的文化大事。要在世界范围内纪念三位戏剧文化名人: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中国的汤显祖。他们三人的生平、事迹、作品、思想等将要集中展现于五大洲的各国家、各民族。可问题来了:莎士比亚在西方是家喻户晓的,连欧洲的出租车司机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莎翁的故乡在哪里,他的四大悲剧是怎样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影响如何大,等等;而在中国,且不说中小城市,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有多少人知道汤显祖?我不敢想象。

汤显祖生于1550年,即明嘉靖二十九年,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东门外文昌桥灵芝园一个殷实的诗礼人家,家有园、林、塘、井,还有藏书楼。他5岁就能吟诗作对,10岁博览群书,14岁县邑生员,21岁乡试中江西第八名举人,但因父命科考却不拜权贵,十余年四次落榜,直到34岁才勉强中了个三甲二百名后的准进士。他的祖父汤懋昭崇尚道教,父名汤尚贤尊儒敬佛。时属明代后期,内忧外患频袭王朝,鞑靼攻大同,破蓟州,取通州,围北京。当时权臣严嵩主张坚守,任敌掠抢民众,待其自退,而兵部杨守谦、丁汝夔以贻误军机罪被斩于市,大将军仇鸾却因假传捷报而得明世宗褒奖,升太保衔。说明那时的明王朝已步入腐败、衰弱晚期。

汤显祖经北京礼部观政后,到南京太常寺当了个七品“芝麻官”。五年后,好不容易升迁为六品主事,42岁又因直言进谏(《论辅臣科臣疏》案)得罪权臣而被贬谪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44岁终于“量移”浙江遂昌,做了大山里的小县令。在那山高林密、地薄人稀的山区,汤显祖通过办学、劝农、除暴、灭虎、纵囚、观灯等等德政,博得百姓的爱戴与两浙闽赣的清官美名。然而,他最终发现,即便自己两袖清风老死山林,也无法保民、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更难阻挡明朝的腐败及贪官污吏的秽行,如不反叛朝廷,就只有挂印弃官归隐乡里一条路了。

在他贬谪到天涯海角不毛之地时,首先在徐闻办起了“贵生书院”,因为他见不得穷苦无知百姓受了点委屈就选择轻生等消极的做法。其实他的差使,相当于一个县的司法科长,办学育人与典史有什么相干?但他办得很有成绩,改变了一些消极的民风。后调遂昌县令时,同样首先抓教育,办起“相圃书院”,并兼做“射堂”。文武一起抓,还亲自讲书教课练拳习武,否则怎能除却虎狼、恶霸、盗贼之患呢?!但当他觉悟到教育三五十人,无济于大事,还常遭查禁。迫使他必须改变“书院教育救国”的社会思路的是他的朋友李贽和达观和尚惨死狱中的现实,直到他临川归隐,还不忘与家乡县令商议办“崇儒书院”,要他把办教育当作地方官的头等大事来抓。

汤显祖有他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独特见解。他曾肯定过朱熹的理学,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又曾在儒、道、佛家的宗教哲学之间徘徊踌躇,但是在“王道”和“霸道”的认识上,泾渭分明。自幼即具“慧根”的汤显祖,为什么在“寻其吐属,如获美剑”的达观和尚真诚的赠其“寸虚”佛号,并多次要度其皈依佛祖,却终于和这位真可禅师、紫柏老人分道扬镳了呢?汤显祖他放不得“情”呀!他是位情种、情痴、情圣、情使呀!从哲学理论根本点上,汤显祖固守“情有”,而达观坚持“理无”,“四大皆空哪里有情?”汤显祖无法跟他走,他崇尚的是原情的儒、法!

汤显祖留诗两千余首、文论多篇,有人说他是16世纪中国文坛的诗人、文学家(著有《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诗集》),有人说他是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而中外一致认同的是戏剧家、剧作家。李笠翁曾说:“汤若士,明之才人也……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时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但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智慧才能的人,模范清官县令,为什么要“草《还魂》”呢?《还魂记》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现实效应和世代影响呢?

我想,主要是由于他前半生的社会遭际。简单地说:一、是他那满腔家国热情与美好幻想的破灭;二、是对其屡办书院、教育救国思路的求索与改变;三、是对儒教、程朱理学的批判与叛逆;四、是对于释家佛禅和道家老庄的深入思辨与放弃,最后他以弃官归乡的坚定脚步,踏上了艺术创作与实践的“三生路”。他不但为当时当地的海盐腔、昆山腔、宜黄腔编写传奇戏文,而且迫于“伤心拍遍无人会”毅然“自掐檀痕教小伶”,做起了宜黄县戏班子的编剧、导演,并以近20年的钻研努力,完成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牡丹亭还魂记》和《玉茗堂乐府》,以及其最后成文的“民族戏剧美学理论体系”宣言性质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艺术成果。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丛兆桓 东方戏圣 汤显祖 牡丹亭 临川四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