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郑惠强:创新怎可少了能工巧匠

2016年08月09日 10:37 | 作者:郑惠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能否建成关键是人才。然而一谈到人才,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高学历、高大上的科研“大腕”。事实上,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神舟”飞船和高铁,每一项高科技成就,无不是通过众多高技能人才的双手实现的。在全球新的产业变革的当下,我国企业也迫切需要具有精湛操作技艺的“能工巧匠”来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郑惠强

郑惠强

但数据却有些令人忧心,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仅为26.3%,即使在上海这样工业发达城市也仅为30.2%,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40%的占比相去甚远。建设创新型国家,“工匠”“巧匠”断然不可缺少,高技能人才亟须加速培育。

首先,从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入手,改变对“工匠”人才的偏见。其实,这几年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新蓝领收入秒杀众白领”现象,那是因为诸如数控多轴加工等技术领域的“高端蓝领”缺口极大。“高端蓝领”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导致一些企业出现“用世界一流设备、加工二三流产品”的尴尬状况。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大众对于技术工人仍然存在偏见,学生及其家长在升学择校时很少优先选择职业学校。尽管有的省市出台了一些人才扶持政策,但对技术人才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及科研人员。因此,各级政府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同时,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增强其岗位吸引力,转变人们的择校观和择业观。

其次,营造良好竞争氛围,激发青年“工匠”斗志和自信。曾几何时,在企业职工中间总充满着“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如今的社会各种诱惑多了,难以让人保持“定力”。但作为政府和企业,应当有责任营造氛围,通过举办类似“技术大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工匠们创造相互切磋的机会,在竞争中提高技艺。同时,通过在比赛竞争中“频频亮相”,增强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励更多的青年工匠回到车间机床前潜心钻研、磨练技艺,培育永不言败的劲头和追求极致的情怀。

再次,建立现代学徒制度,使工匠技艺和精神得以传承延续。如果说科技人员是制造业的“头脑”和“灵魂”,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实现创新想法所需的灵巧“四肢”。类似于热处理火候的控制、合金配比的拿捏等技能,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要掌握这些技艺,学徒制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制度设计,采取经济和精神多种奖励手段,引导师傅在徒弟面前多“露一手”,并鼓励恢复过去师徒之间如“父子”般的感情纽带,让更多老师傅愿意为徒弟倾囊相授。

还应注意宣传引导策略,吸引青年立志争当“大国工匠”。不少媒体的宣传仅停留在新闻报道和劳模表彰层面,距离90后、00后的“新新人类”实在太远,“接地气”显然不够。参天大树毕竟是从幼苗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理应成为宣传“工匠”的重点目标人群。国外不少媒体把对“工匠”的宣传融入动漫和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制作中去,最近火遍了微信朋友圈的“矛盾大对决”,讲的是77家企业间最硬金属和最强钻头的对决,枯燥专业的技术竞赛居然被网络演绎得如“跑男”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郑惠强 创新 能工巧匠 工匠 高技能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