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民营军工企业“鲇鱼效应”初显

2016年08月11日 13:56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统筹配置军民两大体系资源,疏通军民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破解“大炮”和“黄油”的矛盾,让“军转民”“民参军”顺利过坎,是中国改革必须破解的难题。

民企进军

向市场要出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冲破军民藩篱的主要参与者。   

重庆长安汽车的前身是“第21兵工厂”,后曾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上世纪中叶,长安为中国的军工制造屡立战功。但改革开放初期,长安军工产品订单锐减,任务量仅为产能的20%,一度举步维艰。

为了解决1万多职工吃饭问题,这个老牌军工企业开始了民品开发的艰难探索。经过考察发现,汽车作为老百姓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当时“缺重无微少轻”的市场情况,长安汽车率先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投入科研创新,集中力量发展微型汽车生产,终于突出重围。

重庆市科协的专家表示,国有军工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技术“家底”雄厚,生产体系完备,军工企业发展民品要在市场中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出路。

面对长期相对封闭的军工行业和“兵强马壮”的国有军工单位,民营企业的“参军”之路同样不易。

“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防科技工业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和国有军工单位同台竞争的能力,只有做军品整机装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鲇鱼效应’。”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狄凯说。

西安天和防务的“参军”之路是从做连续波雷达开始的,这是当时国有军工院所尚未涉足的领域,但在军队里有着急切的需求。针对这一市场空白,天和防务整合了西安高校、社会上的先进技术资源,研制出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如今已拥有100余项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

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民营企业,发展为国内第一家以“整机为主、配套为辅”为经营方向的民营军工企业上市公司。狄凯说:“我们是在军民融合的政策扶持下,用市场之手在科技研发、人才激励、市场开拓、公司管理等方面优化配置资源,逐渐成长起来。”

资源共享

“孵化”科技成果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坎必须迈过,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不可或缺。

在西安,一家从事军品生产的民营企业副总经理曾向记者感慨:“在西安科技大市场的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一年仅计量费用就省出50%,的确得了实惠。”

西安科技大市场是由西安市科技局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这里汇集了西安高校院所、军工单位、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为军民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搭建统筹科技资源的技术服务平台。迄今约80%的交易涉及军民融合产业,对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校及军工单位、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如何转化?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用10年时间摸索出一条“技术+资本”的创新“孵化”之路。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胡滨说,西北工研院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组建,整合和发展陕西军工及科教优势,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现已实施军工民用技术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项目23个,新成立企业1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44亿元。

在哈尔滨,为了将掌握的燃气轮机技术实现“民用最大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公司,开展“军用技术民用化”的研究,以研究所本部技术人才队伍为依托,集研发、生产、市场为一体。该所研制的某型号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核心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应用到中石油西气东输长输管线烟墩压气站上。

中船重工第703研究所副所长孙世峰说,军民用产品的应用中存在共性技术,用好国家为研究所提供的研发平台和试验条件,实现从研发生产到系统集成再到生产配套的全链条贯穿,才能形成“既保障军又服务民”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仍需宏观破题

军民融合的基层实践在各地风生水起。在四川绵阳,记者感受到的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紧锣密鼓。占地5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内,将核技术应用到医学上的国家核医学基地已启动建设,3D打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成投产。

在西安兵器基地,记者看到以军民两用技术为标志的醋酸纤维丝束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TRW气体发生器等一批高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已建成投产。“‘军工+地方’共建共赢的融合模式已初显成效。”陕西省国防科工办党委书记、主任原忠德说,“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加强与军工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军民融合基地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专家指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尚需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打破军工相对封闭的状况,健全军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疏通“民参军”的渠道,让军民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从根本上破题。白国龙闫睿

编辑:曾珂

关键词:民营军工企业 鲇鱼效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