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连起:娱乐精神还是体育精神

2016年08月18日 10:29 | 作者:张连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的朋友圈有这样一条: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要的就是竞技排名。如果参赛队员的心态只是“重在参与”,我只想说“带上我”。

张连起

张连起

“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什么?不就是让运动员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吗?那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载体是什么?无外乎是金牌和名次。每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管有没有实力夺冠,我相信他们心里的某个地方一定有过一个金牌梦。

向人类的运动生命挑战,向速度与激情的项目挑战,向人体的极限与未知挑战,用体育精神来实现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韧性、持久力和爆发力,也是我们观看里约奥运的所想所思、所念所系。我们希望中国运动员身上展现真正的体育精神,承载更多体育之外的精神和能量。一个大国的体育精神不局限于奖牌的数量,更多在于体育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激情释放。

在里约奥运会,我们似乎发现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还是中国观众进入一个体育精神和娱乐精神的分岔路口,层出不穷的表情包、“洪荒之力”式的段子等娱乐事件,不妨一问:在这个任何事情都病毒式传播的网络时代,隐藏着怎样的情绪和潜流?人们只会关注那些话题人物,或者“国民老公”,冠军的关注度下降了。人们更专注运动员的个性,个性成为运动员征服网络世界的标签。

但运动员去奥运会就是去拿成绩的,不是去卖萌的,观众也不是为了看颜值的。任何一个时代运动员的终极追求:背负为国争光的责任和重担。这句话说出来永不过时。

在我们这个国度,一直是政府主导和国家投入,用网民的话说就是:“花着纳税人的钱”。这样的体制在一个奥运周期里让运动员“鬼知道付出了多少”,但必须说,在奥运会上追求和夺取金牌,这是硬当当、冷冰冰的任务,而不是表情包是否有趣。

奥运会本就是全球最顶尖竞技选手的较量,不争强好胜,何必来奥运会?只是金牌冲击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和传播体育精神,是奥运会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有论点质疑举国体制,其实美国的《时代周刊》分析过美国、中国、英国、俄罗斯和德国的“举国体制”异同:美国是国家奥委会权力巨大、财力巨大的举国体制;英国过去20年,从奥运一金,跃升到奖牌榜前三,得益于国会预算和博彩收入分配对竞技体育的倾斜;德国是基于国家教育体系中体育培训的举国体制;澳大利亚同样也有自己的举国体制。中国的举国体制,受当年前苏联等影响,由政府主导。金牌绝对重要,但如果政府过度参与、社会资源过度堆砌出的金牌,那就偏离金牌和竞技的意义。

不只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我们也依然需要金牌,或者需要争夺金牌的过程带来的那种振奋感,那是竞技体育的本质,那是运动员和观众最初始的追求。运动员不能没有血性,因为竞技场就是战场。竞技体育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体育需要超越极限,就是让运动员面对一切挑战以体育精神创造新的纪录。

最难过的是三大球,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似乎全面退步了。1992年的奥运会上,中国女篮是银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足是银牌,男篮也进入八强。女排更不用说了,那种咬牙搏击、刺刀见红的韧劲与杀气,一直是女排精神的象征。经过了20年,我们从白白嫩嫩、乐乐呵呵的三大球队员身上不难发现缺少了什么?

中国运动员到里约,体育精神不应留下遗憾。这是四年一度展现竞争力的舞台,也是竞技体育内在的期许。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连起 娱乐精神 体育精神 挑战 奥运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