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新时代女排离不开专业主义

2016年08月22日 10:07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不管输赢,女排精神始终都在。赢了才有精神,显然是一种结果论,忽略了在日常的训练中,在每一场比赛中,每个人的汗水与努力。

时隔12年,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再次登顶,她们惊艳的表现征服全世界。教练郎平,女排姑娘,以及团队背后默默努力的英雄,值得我们致敬,她们为世界贡献了精彩的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女排夺冠,瞬间刷屏,当姑娘们相拥而泣,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很多观众泪奔,这是其他比赛中国队夺冠时少有的景象,背后包含了丰富的因素,意义非比寻常。

首先,拿到这枚金牌的过程太艰辛,一场12年的漫长跋涉,一代人已成长起来。仅就此届奥运而言,小组赛2胜3负艰难出线,1/4决赛,碰上实力强劲的东道主巴西,差点出局,人们并不看好女排能夺冠。

其次,观看女排,“老少咸宜”。教练郎平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创造大满贯的功臣,是“女排精神”的代言人。这届奥运会,郎平执教,且夺得冠军,才堪称功德圆满,“女排精神”满血复活。

目前,球队平均年龄24岁,很多90后、95后小鲜肉,青春靓丽,吸引着年轻观众。而且,很多年轻观众受父辈的情感辐射,对女排有特殊好感。毫不夸张地说,女排是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结集点,几代中国人的骄傲,女排的胜利触发了集体沉默的感情总爆发,呈排山倒海之势。

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辉煌的缅怀,唤起了人们对“女排精神”的崇敬,唤起了爱国情感和民族情结,唤起了对一个艰难而又富激情的时代的回忆,唤起了内心里对不屈服的自我肯定,心有千千结,万河归于海,每个人都从女排的胜利中找到自己。

那么多人看重这个结果,在意一场比赛,说到底还是女排承载太多。过去可能是为国争光,以体育为捷径重塑国家形象的重任,现在可能是压抑太久的翻身复盘重塑辉煌,也可能是两者交混。女排很累,郎平很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累,我们又不愿意轻易放下包袱。

如果不是承载太多的东西,2008年,当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在北京奥运上战胜中国队时,不会招来那么多人的谩骂,不会因为今日的夺冠而视之为“英雄”。还是郎平对体育和职业有更深的理解:“我是一名职业教练,执教美国队只是一份职业,并不是为了击败中国”。

女排同其他奥运项目一样,首先都是竞技体育项目,比拼的是实力、技术、心理、科学。换句话说,就是专业能力的比拼。在高手对决的赛场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差距,胜负可能只在一瞬之间。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与科学的指导,通过提升自身实力、水准来实现,并非单纯依靠比赛时的“顽强拼搏”等精神就可以实现。

因此,今天再看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显然已经离不开专业主义。诚如郎平本人所言,不管输赢,女排精神始终都在。赢了才有精神,显然是一种结果论,忽略了在日常的训练中,在每一场比赛中,每个人的汗水与努力。

今天,我们对待“女排精神”,无须让其承载过多体育赛场之外的东西,但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将它视为虚幻之物,当作胜利之时的鸡汤词语。女排精神,建立在体育健儿日日夜夜的努力与付出之上,构建于体育竞技的专业水平之上。唯有如此,其存在才有确确实实的价值。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中国女排 奥运 女排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