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朱德之孙朱和平谈及某些落马贪官均为高学历,强调学校要重视德育

朱和平:职务越高,德的分量就越重

2016年08月26日 12:52 | 作者:陈威 杨浩东 | 来源:法制晚报
分享到: 

朱和平,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之孙,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是我军雷达与电子战领域的专家。


QQ图片20160826124207


朱德之孙朱和平接受记者专访

朱德之孙朱和平接受记者专访


▲朱和平与朱德、康克清上世纪50年代于北京香山游玩

▲朱和平与朱德、康克清上世纪50年代于北京香山游玩


今年是朱德诞辰130周年,近日,在空军指挥学院的会客室里,朱和平接受了《法制晚报》记者的专访。在采访过程中,谈起爷爷朱德,朱和平说:“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几十年的点点滴滴,使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训是‘要努力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红”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专”就是要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争取成为一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朱和平年轻时在北戴河的基层部队工作,当时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朱德一直鼓励他不要放弃,并让秘书专门给他寄来当年北京市的高中课本,要求他抓紧时间学习,补上文化课,鼓励他做一名技术型、专家型军人,并对他所在的部队领导说:“和平在你们部队当兵,你们一定严格管理,可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孙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那不利于他的成长!”

秉承爷爷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朱和平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德才兼备”是目前我们在教育上所欠缺的,某些落马的贪官之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比如16岁就考上名牌大学、博士生毕业的海军少将汪玉,最后因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而落马。,具有一票否决权。

家里种的75斤大冬瓜像“扁担”一样被写进新闻报道

朱和平的父亲朱琦,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儿子,身为嫡孙的朱和平,从出生后8个月就跟着爷爷朱德一起生活,在朱德和康克清身边生活了近40年。

据朱和平介绍,为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防止他们脱离群众,朱德和康克清把房子附近的空地开垦出来种蔬菜和杂粮。朱和平六七岁时,就被爷爷奶奶带着,从翻地、播种,到锄草、浇水、淘粪、施肥,样样跟着干。特别是脏活、累活,爷爷奶奶都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

一次劳动时,很热,朱和平流露出不满情绪,朱德便接过他手里的铁锹,一边挖地一边说:“农民伯伯成年累月地这么干,他们就不嫌脏不怕热吗?你想想吧。”

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朱德和康克清就会召集全家和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起会餐,共同品尝劳动的成果,享受丰收的喜悦。家里所种的蔬菜除了自家吃,还常送去中南海西大灶食堂。食堂就把菜堆在一起,展览给来就餐的人们。

有一次,大家把积来的粪肥,都填在一株冬瓜藤下面,这株冬瓜就长得藤粗叶阔。后来,这粗藤上结出一个75斤重的特大冬瓜,摘下后被送进了中国农业展览馆里展览。结果,爷爷的冬瓜,又像当年朱德的扁担一样,被写进了新中国的新闻报道和学生的课本里。

朱德去世后,在家里没有找到一件他的新衣服

在长达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朱和平感触最多、理解最深的就是家风的传承。

朱和平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爷爷身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生活条件改善了,依然反复对他们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粗茶淡饭,吃饭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1960年10月,朱德写下一首贤文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朱家后代和所有曾在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这首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能不能过平淡的生活,能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和物质利益,这是‘德’字的重要体现。”朱和平称。

朱和平回忆说:“为爷爷做新衣服是件很难的事。1975年9月,奶奶想给爷爷做件新衣服,爷爷却说‘把旧衣服补补,还可以穿嘛!’,奶奶只好把裁缝陆师傅请到家里来,爷爷见了陆师傅,拉起了家常,讲起了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意义,表示衣服很多不用做了,我们只好劝爷爷,说人都来了,白跑一趟多不合适,当时,爷爷晚年身材都比较胖了,穿着也不舒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爷爷勉强同意做了一身棉服。这是爷爷一生中最后一次做新衣服。

1976年7月6日,朱德去世时,康克清、朱和平和秘书、警卫员以及护士给他找件新衣服换上。可他们在家里找来找去,竟没有找到一件新衣服。直到这时我才想起来,爷爷已经多年没有做新衣服了。最后,奶奶决定让爷爷穿他接见外宾时常穿的那件灰色中山装。”

当朱和平把康克清所说的那件衣服找出来时,康克清抚物伤情,泣不成声:“老总啊,你一生俭朴,这件中山装你穿了多年,你就穿着他走吧!”

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获得大捷。当年,朱德接待了许多慕名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其中就有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之后,朱德与史沫特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史沫特莱回国后,写有《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1950年逝世前她曾留下遗嘱,要将稿费转交给朱德。国外有关机构将这笔稿费交给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1958年2月,爷爷接到中国驻德国使馆关于如何处理此款的请示,爷爷说:‘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大使馆便用这笔稿费购买了大量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给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从新中国成立,到爷爷去世,爷爷省吃俭用共积蓄了2万多元钱。在他去世后,奶奶让我协助她给中央办公厅汪东兴主任写了一封信,按照爷爷的嘱咐,将这些钱作为爷爷的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爷爷虽然没有给儿女子孙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比什么都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和平说。

为领袖的母亲开追悼会,在党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朱德的第一位夫人肖菊芳,是朱和平父亲的生母,于1912年秋天在昆明和朱德成亲。1916年,朱德参加蔡锷将军发动的讨袁护国战争,进军四川,驻守泸州。战事稳定后,肖菊芳从云南来到泸州,由于是怀孕之身,坐轿子走过了这段漫漫长路。到泸州后,肖菊芳为朱德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和平的父亲朱琦。不久,肖菊芳得了类似赤痢一类的奇异热病,撒手人寰。为此,朱德非常悲痛,写下了“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离尘一笑,料乃是天上仙姝”的挽联。朱德一生曾写下了600首诗词,其中有一组“悼亡七首”,是当年专为肖菊芳写的,这也是朱德鲜有的抒发内心感情的诗词。

最后陪伴朱德的是妻子康克清,康克清告诉朱和平,他们是在1929年认识的,当时朱德已经是军长,她自己觉得“差距实在太大了”。后来朱德给康克清讲他自己的家庭和经历:“起先,我不想听,但是他那缓慢沉着的话语,他那动人的经历渐渐吸引了我。我像听故事一样对他的经历感到有兴趣,不知不觉产生了想了解他的愿望,对他产生了新的感觉,认识到了他的许多长处。他虽是个军长,却又和蔼可亲,他担负重任,却又像个士兵,同他在一起,自己有种平等的感觉,虽说他比自己要大二十多岁,却是个难得的好人!”随后,康克清与朱德在长汀辛耕别墅结了婚。

抗战期间,朱德作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八路军总司令,和普通士兵过着同样的生活。他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共苦已几十年,愉快非常……我为了保持军队的良规,从来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当他从自己的外甥许明扬口中得知他的两位母亲(生母和养母)都健在,已过80高龄,四川老家正值荒年难以度日时,心中万分焦虑,无奈之中,只能写信给他川中好友戴与龄(朱德当护国军旅长时手下的副官)借款200元钱寄到家中,并告知:“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将来亦如此。……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戴与龄接信后才知道,朱德连救助老母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内心感动不已。当即筹足200元钱,送到朱德的老家。

1944年2月15日,朱和平的老奶奶朱钟氏(86岁)离世,朱德非常悲痛,为了表示悼念,他一个多月没有剃须,并写下了《母亲的回忆》一文,在《解放日报》发表。

朱德讲述:“我应该感谢母亲,她鼓励我以后走上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月10日,延安各界1000多人为朱德母亲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领袖的母亲开追悼会,这在我们党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毛主席送的挽联为:“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送的挽联上写的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朱德的时候问他:“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有端一碗水给她喝。”朱德虽然没有像常人那样侍奉自己的母亲,但他却用另一种方式尽到了孝心。他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经常要求我们: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朱德年轻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全家举债供他一个人读书,这些钱一直到朱德当上护国军旅长以后才逐渐还清。上世纪50年代,朱德为回报亲人,从老家接来了十个孩子来北京上学,以培养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有一次吃饭,爷爷奶奶专门安排了由马齿菜、苋菜和苦苦菜组成的一桌菜,爷爷边吃边对我们说:‘这菜苦吗?长征时我们连这样的菜都没得吃!’爷爷当时还决定,身边的孩子,能住校的、参加工作的、父母在京的一律离开中南海,到群众中生活,并交代秘书通报中央警卫局。这样孩子们按爷爷要求纷纷离去,家中只留下我、援朝、春元、小兰四个孩子,朱和当时住校,周末回家(朱和、春元是侄孙、小兰是侄孙女)。后来朱和、春元、小兰考上大学了,援朝住校了。只剩下我留在爷爷奶奶身边,这使我有幸陪伴爷爷奶奶度过了‘文革’初期那段难忘的岁月……”

“我虽然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但爷爷奶奶对我要求很严,专门给我买了中南海大食堂的饭票,要我平时在大食堂吃饭,和群众一样生活。”朱和平说。

1964年暑假,朱德和董必武去东北视察,专门带上了朱和平和朱援朝一起去。朱德告诉他们:“不是带着你们出来玩的,我是让你们去看看工厂,看看农村,接触社会。”还说“要好好做好日记,回来后我要检查。”

这次跟着爷爷外出考察,令朱和平印象最深的就是视察哈军工,因为他看到了爷爷在哈军工成立之时的题词:要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祖国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

“爷爷当时就对我们说:‘你们将来要考这个学校,将来的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是打不了仗的!’没想到,第二年朱和与朱春元双双考上了哈军工。爷爷特别高兴,对我说‘你要向他们学习,现在就要努力啦!’”

“我一直谨记爷爷的教诲,不仅仅要学好本事,还要超越前人,不断进取。”朱和平说。

精打细算,一角一分见品行

朱德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建国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在采访中,朱和平向记者展示了朱德家的账本。随手翻开一页,就见上面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1963年11月 应发11月份工资404.80元

扣月租费 59.66                 

扣澡费 2.00

总司令交党费 10.00

总司令北京饭店理发6次 5.20

总司令去香山散步付茶水费 0.20

给首长买针线共用钱 0.93

买肥皂8条 4.56

洗染补衣服 1.20

织补黄上衣 8.80

给首长买怎样写毛笔字两本字帖 1.28

给朱援朝朱和平买内部饭票 6.00

春元11月份伙食费零用钱 16.00

小兰11月和12月份伙食费零用钱 40.00

朱和在北京医院看病的药费 4.30

朱和11月份伙食费零用钱 16.00

朱和1963年第一学期住宿费 2.50

付供应科米、面、菜、水果等钱 164.10

付特灶伙食费 12.10

付服务科洗衣费 0.95

本月总支出:365.78;用本月收入开支外还存洋:39.02。累计存洋:436.39。

朱和平进一步介绍说:“家中的账目刚开始由爷爷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爷爷去世后奶奶亲自管家。1988年奶奶年纪大了才由我接手。爷爷奶奶的一生,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了党和国家。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追求。”

高才生落马应反思教育重才不重德

1969年朱和平初中毕业后,在首钢当了名工人。但他一直想当兵。朱和平跟爷爷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却遭到了爷爷的批评,说他是“见异思迁”。钢铁行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去过20多次首钢,他希望朱和平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朱和平说,其实爷爷并不是反对他参军,而是反对见异思迁的想法。所以后来他拿到入伍通知后,朱德也没有反对,并找他谈了一次话。朱德说:“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业、有门技术,比如你原来在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在那里有技术,接触社会多,学习的条件也好,可你偏偏要去当兵,我看这里多少有些其他因素……”

朱和平到了部队以后,朱德让秘书专门给他寄来当年北京市的高中课本,要求他抓紧时间学习,补上文化课,鼓励他做一名技术型、专家型军人。部队首长鼓励朱和平上指挥院校,然后按营长、团长的步子发展。但是,朱德一再强调,以后的战争肯定是技术性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没有很深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是打不了仗的。

朱德说:“你一个小排长,让你研究军一级的指挥,能行吗?你必须首先成为技术专家,必须先上学习科学技术的大学,要补自然科学这门课。上军事指挥院校那是以后的事!” 

按照朱德“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的要求,朱和平在基层部队工作期间,通过刻苦努力补习了文化知识,并在“文革”结束后上了大学和研究生。在朱和平从事的空军雷达与电子战领域里,通过30多年的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赶上了世界水平,朱和平本人也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5次,成为一名出色的专家型领导,为我军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老一辈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把祖国和人民时刻放在心中,只有长期坚持,持续努力,才能做出成绩!”朱和平说。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他不仅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更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和平一直在关注学校里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德才兼备”和“又红又专”是一脉相承的。朱和平说:“现在某些贪官,很多都有一个艰苦的青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一流的好大学,得到了组织上的重点培养,有些人在专业上、业务上都取得了成功。他们后来为什么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不是缺失?这个问题现在抓,还来得及。我们现在有点过于强调分数,把才定得很高,它成了唯一的标准,而对德、对人品缺少必要的考核体系,所以要考虑:对优秀的劳动模范、英雄模范、优秀的生产者等应该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不应该因为他们文化层次低把他们全部卡下来。”

朱和平说,海军少将汪玉,16岁考上名牌大学,博士生毕业,在部队连续多次提前晋级,40多岁就是正军少将,最后因严重违纪涉嫌犯罪而落马。还有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高管也都出现了腐败问题。德才兼备,职务越高,德的分量就越重,具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持续不断地抓,全社会共同抓。(陈威 杨浩东)


编辑:陈佳

关键词:朱德之孙 朱和平 谈及某些落马贪官 均为高学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