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给”是人间佛教的核心

——与星云大师面对面

2016年08月29日 10:14 | 作者:​ 高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对于两岸信众来说,星云大师和其倡导的人间佛教几乎家喻户晓,但对于到底什么是人间佛教?佛教如何回归佛陀的本怀?很多人却并不熟悉。日前,本报记者就以上问题在江苏宜兴大觉寺独家与星云大师面对面谈人间佛教。

C20160827001-zx5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不是我创造的,原来就有。”采访一开始星云大师就强调其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不是创造者。

他说,在大陆,过去有太虚大师在各地就说了“人生佛教”,1932年,又提出“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同一时期,慈航法师则在南洋创办《人间佛教》杂志,传播人间佛教的信仰;以及一些现、当代学者和开明的四众弟子,如杨仁山、欧阳竟无居士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宣扬文化等,乃至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也提倡人间佛教,大家都觉得应该要用“人间佛教”来回归佛陀的本怀,让佛教秉承当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在人间自觉觉他、自度度人,通过“缘起中道”、“法界一如”、“同体共生”、“众生平等”等佛法义理与思想,共同来促进世界和平,共谋人类的幸福,一时风起云涌,“人间佛教”成为世界宗教的主流。

■人间佛教提倡“牺牲小我成就大众”

“我提倡的‘人间佛教’是以‘给’为核心的。”作为倡导者,星云大师与其他提倡人间佛教者不同在于,如他为佛光山所订定的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是佛在人间所给我们的教导。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纵使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但佛祖在我心中,没有离开我。”星云大师说,在今天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负担都相当沉重,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紧地压迫着我们。假如我们拥有了人间佛教,就能拥有整个宇宙大地,如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谓“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世界的广大。如果能扩大心内的世界,则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以众为我,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时,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也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过去佛教的传播,因为人性的脆弱,也由于信徒的自信心不足、信仰力不够,一直都只是把佛陀当成保护伞,当作是靠山。生病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健康;家庭人事不和了,要求佛陀保佑他家庭和谐;贫苦穷困了,要求佛陀能帮他发财富贵……”星云大师说,如果是借着佛陀的威德加持来给予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提升,这是可以的;但我们对佛陀的信仰,不能只是贪求、要求、祈求,像儿女对父母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是长养贪心,不是信仰的真义。

“相反的,应该是为信仰来奉献、服务、供养,信仰的意义就是一种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就大众。”星云大师认为,真正的“人间佛教”,要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导信仰的意义是奉献、是不求回报。

■“人间佛教”以人为本

到底什么是“人间佛教”,如何理解“人间佛教”?星云大师说,人间佛教是佛陀的教法。佛教的开创人——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这就说明,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

星云大师说,既然是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就必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即“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

“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星云大师认为,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指示;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星云大师表示,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群众而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炼、修行,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杂阿含经》卷十五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赞叹生而为人的可贵。经上提到:“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乌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黑暗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圆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要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稀有。《杂阿含经》中也提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高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给 以人为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