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文物中的中秋故事(续)

2016年09月15日 08:54 | 作者:林皖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玉兔与明月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诗人欧阳修在《答圣俞白鹦鹉杂言》中,就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语。中国民俗文化中, 更有“月中有玉兔, 乃卯之属”的说法。

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兔儿爷,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清代兔儿爷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金环玉兔耳坠,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出土自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明代金环玉兔耳坠,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出土自定陵地宫,现藏于定陵博物馆。

古往今来,黎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将白兔视作月宫中的吉祥之物。凡此种种,可见兔文化与中秋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明满环中,兔怀夜月,翠横海上,犀晕秋山。中秋将至,本刊特选取与玉兔相关的文物,以飨读者。

玉兔兆吉祥

两千多年前,屈原曾在《天问》中提出他的疑问:“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顾菟”即是指古人在月亮崇拜时, 对月影想象的称谓。

虽然古人对于月影想象最早有指虎、蟾蜍等动物,但对于玉兔与月影紧密关系的钟爱,由来已久。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就将月影与兔联系起来。

到晋时, 《太平御览》则引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之句。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里的“白兔捣药”很可能是由“蟾蜍捣药”演变而来。

至此,月中之兔与奔月的嫦娥开始结合起来,玉兔也司职捣制长生不死之药。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在《把酒问月》诗中写下“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名句。宋代梅尧臣在其《白兔》诗中也说“可笑嫦娥不了事, 却走白兔来人间”之语。

以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玉兔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重要祥瑞之物。《艺文类聚》卷九五引《抱朴子》之言,就有“兔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也就是说,白色之兔是大吉大利之兆,民间也曾有“白兔一现天下安”之说。

除白兔之外,赤兔也颇为重要。赤兔即红毛兔,由于其较为罕见, 在传统中,其也被视为祥瑞之物,甚至意义超出白兔。《太平广记》卷九亦引《瑞应图》中说:“赤兔者瑞兽。王者德盛则至。”

此种记载在史书中同样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中记载:“白狼、赤兔为上瑞, 其名物三十有八。”而在《旧唐书·代宗本记》中,则记载了其当年的用途。“十一月甲寅, 乾陵令于陵署得赤兔以献”。

有民俗学者认为,古人把兔与月产生重要联系,部分原因是因为兔的生理、生育特点与月的盈晦周期相应。兔子交配后, 大约一个月左右即生产,产兔后又可以进行交配, 而且, 兔子生产时总在晚上。因此,古人对兔的生育繁殖存在想象也不足为奇,东汉王充《论衡》中就有: “兔舐雄豪而孕, 及生子,从口中出。”这种附会出现的“吐子”说,虽与蟾蜍崇拜相连,但也可能是由于从外观上不好区分雄雌,再加上兔与“吐”音同,因而出现。而在晋张华《博物志》中,则直接记载为“兔望月而孕, 口中吐子, 故谓之兔。兔, 吐也。”

因此,被称为“明月之精”的玉兔,因其毛色、长相、性格、生理特征以及诸多传说和想象,而被赋予更多吉祥的寓意,成为吉祥的使者。

在民间吉祥图案中,“蛇盘兔”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在婚嫁礼俗中,常用该纹样做成剪纸婚合喜花,妆点洞房,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独有偶,由两只兔子组成的双兔也是吉祥纹图。兔子雄雌难辨,外观相似,难以区分。南北朝乐府《木兰辞》中写道:“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双兔纹也是象征夫妻和谐、婚姻美满的吉祥纹样。

此外,我国许多地区还流行穿兔儿鞋的习俗, 尤其在节日或生日时尤盛。这种被叫做兔儿鞋的特殊童鞋,顶端绣兔唇、红眼, 鞋口作尖形, 尖口两侧镶附兔耳形绣片。有的口沿后端缀一绣带, 仿佛兔尾。尤其在中秋节中,一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儿童均穿此鞋,俗信以为,穿了兔儿鞋,可使小孩子腿脚伶俐, 如兔子般行走敏捷。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文物 中秋故事 玉兔 传统文化 兔儿爷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