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为了草原美景永续

全国政协"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16年09月23日 09:17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主要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重开发轻保护、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曾一度致使我国90%左右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世纪初,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诸如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简称补奖政策)等措施,草原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牧民收入增长尚缺乏持续动力。

为此,9月22日,以“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主题的第5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下,就如何继续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建言献策。

为了充分做好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准备工作,今年7-8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率领下,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吴双战、李成玉任组长的“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相关调研。

草原新政的喜与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流传千余年的诗句描述了我国大草原曾经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景象,令人向往。

但如今,我们的草原是什么状况?抱着这样的疑问,在近两周的时间中,调研组马不停蹄奔赴内蒙古、江西、新疆三省区,通过深入牧区实地考察、与牧民详细交流以及多次与地方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委员们看到了各地在草原保护中取得的经验、落实补奖政策的情况,也了解到许多地方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通过调研,我们得出的判断是:我国推行绿色发展、工程治理、补奖政策近五年以来,是草原生态恢复最好的时期,草原持续恶化趋缓、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吴双战在座谈会上汇报了调研情况。

调研组看到,通过补奖政策的实施,草原的生态明显恢复,牧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特别是草原生产方式出现了可喜转变,正从粗放型草原畜牧业向生态型现代畜牧业转型。在这过程中,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而且各级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呵护草原风气逐步形成。

然而,在为成绩感到振奋的同时,调研组了解到,草原的保护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新情况也逐步凸显。

补奖资金使用效率是地方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

吴双战指出,目前草原保护的监管不到位,超载放牧及领补奖款后不禁牧、昼禁夜牧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福耀委员也反映,目前补奖资金“普惠制”的现状导致资金发放缺乏考核,无法与禁牧减畜任务建立联系,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养懒汉”现象。“应该把补奖资金发放与落实禁牧和减畜任务挂起钩来,保证补奖资金发放与草原保护责任相协调。”

在调研组看来,补奖资金不单纯是福利,而要发挥杠杆作用,且应加大对牧区牲畜棚圈、青贮窖池、储草棚库等生产性设施的投入。“要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牧区信贷资金投入,通过完善以草场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融资形式,切实解决牧民生产生活贷款和金融扶贫放款难的问题。”

“下一步,保护草原不能总在围栏上做文章。”在新疆调研期间,自治区副主席钱智特别提出。

据新疆调查统计,截至2015年底,新疆围栏面积达1.9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27%,围栏面积已达极限。新建围栏不仅收效不大,甚至有浪费资金的现象,在有的地方对野生动物也带来一些危害。

“未来资金使用应突出重点,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调剂权限。”李成玉委员建议,“比如,有的地方已不宜再扩大围栏的投入,应该整合现有涉牧资金,参照补奖资金‘四下放’的做法,给予地方调配权限,合理统筹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编辑:薛鑫

01 02

关键词:全国政协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双周协商座谈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