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无车日”略显冷清:不少市民吐槽越来越形式主义

2016年09月26日 08:35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9月22日,是我国的第十个“全国城市无车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作为舶来品,“全国城市无车日”源自1988年由法国年轻人发起的“市内无车日”活动,旨在通过当天自愿弃用私家车,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出行观念。

比起设立之初的热闹和喧嚣,今年的“无车日”显得有点“冷清”。不仅媒体没有什么大动作,不少地方的活动开展也动静较小。更多城市转而选择了“发布倡议书+公交乘坐免费”的活动套餐。

“无车日”设立之初,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秀”,也愿意加入这种大规模的群体行为艺术来呼唤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态度。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愿弃车,主动选择公交或地铁,往往面对的却是公交太堵、地铁太挤的现状。如此耗时费力的折腾几次,再多的热情和耐心也会被消磨殆尽。

单纯地给公众算一笔账,说明“无车日”选择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固然可以带动更多人暂时加入其中,但任何一种观念的树立,都离不开贴近生活的引导。如果公众不能真切体会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找不到绿色出行该有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无车日”遇冷是必然的事情。不少市民吐槽“无车日”越来越形式主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绿色出行的现实中找不到十足的获得感。

从强制限行到温和疏导再到重点倡议,十年来,“无车日”在我国不少城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虽然看似是降温的冷处理,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也是多数城市的治理者逐渐领悟“无车日”本质和里子的过程。不少城市“无车日”不限行不扰民,正是对公众出行惯性的尊重、对观念改变渐进性的顺应;而选择发放公交乘坐免费券、实行公交卡充值优惠、增开公交和地铁等,也正是在抓住“人”这个关键做文章。

毕竟,“无车日”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它意在发挥唤醒功能,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车、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至于唤醒之后如何向着理想的愿景迈进,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更重要的命题,也是留给城市治理者们的考题。一年中选出一天来场“秀”容易,但解决车的问题,则远非那一天所能承载的,需要365天天天行动在线。无论是改善交通供给还是合理引导民众需求,都需要城市治理者们给予更大的投入,将加速度调至最快。

公安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9亿辆,新注册量和年增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城市汽车这个棋盘越来越大,让缓解交通拥堵、推动绿色出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蓬勃生长,包括共享单车、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等在内的新事物正展现出“洪荒之力”,正在为汽车社会现有的消费理念和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如此说来,如果功夫已经下在了“无车日”外,新的希望也已经在孕育,那么“无车日”动静小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编辑:秦云

关键词:无车日 冷清 形式主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