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建盏:世界陶瓷史上的杰作

2016年10月11日 14:56 | 作者:刘洋 | 来源:开封网
分享到: 

“器为茶之父。”茶具与茶亲如父子、密不可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具的演变史。“茶色白,宜黑盏。”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时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而与建茶相匹配的黑釉瓷的代表——建盏成为宋代最好的斗茶器具而名重一时,并作为贡品在中国陶瓷史上独享至高无上的尊荣。


QQ图片20161011145427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宋代茶文化的灿烂篇章,也见证了宋代茶文化的鼎盛。9月18日,“宋代茶文化探访之路”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探访建窑遗址,发掘建盏与宋代茶文化的渊源。

一捧坯土的凤凰涅槃

建阳,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中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古为建州、建宁府辖地,现为南平市建阳区。它与建瓯比邻而居,历史上,二者就分别以生产建茶、建盏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名垂茶史。

9月18日,记者从建瓯坐车1个小时就到达建阳。在建阳,口大底小、胎体厚重、整体乌黑,泛着兔毫、鹧鸪斑状光芒的建盏茶具随处可见:酒店、宾馆里都会放一套建盏茶具;市民家里会用建盏茶具泡茶;茶叶店里,老板一般都会在茶几上“养”一只建盏主人杯。在建阳西区还专门有一条建盏文化街,这条街以“建盏”为主题特色,集工艺展示、艺术创作、鉴赏交流和产品经营于一体,几十家经营建盏的店家在此集聚,集中展示建盏的魅力风采,走进这条街仿佛走进一条建盏的历史长廊。中国建窑建盏展示馆就在这条街上,它集展示、宣传和推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建阳建窑建盏产品对外宣传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游人来到展示馆,既可欣赏到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建窑建盏产品,还可手捧质朴、典雅的建盏,品上一杯香茗,仿佛穿梭悠悠的历史长河。

建阳建窑建盏协会副会长魏尚人说:“盏是宋代人对茶碗的称呼。建盏是在建窑烧制而成的黑釉瓷的总称,因历史上处于建州、建宁府辖地而得名。”“建盏始烧制于五代末,两宋时达到鼎盛。”在魏尚人的娓娓而谈中,建窑建盏的历史脉络渐渐清晰起来:建盏于五代末创烧,以烧制青釉瓷为主,同时也烧酱釉。北宋初年,建窑兴起,开始烧制黑釉瓷。两宋时期是建盏的鼎盛时期,当时窑场生产规模宏大,大量烧制标准的黑釉瓷,主要是建盏。明代时期,由于朱元璋宣布废龙凤团茶兴散茶,斗茶、点茶之风逐渐消退,由此建盏的产量迅速缩减,建窑走向衰落,建盏逐渐停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仿古建盏研制成功,这个宋人遗留给后人的瑰宝才得以复兴。数百年间,建盏失而复得,窑火重生,是建盏的幸运,更是今人的幸运。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也称建安窑、乌泥窑、水吉窑,以烧制黑釉瓷闻名于世。建窑在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其鼎盛时期,窑址位于今建阳水吉镇一带。作为建窑建盏的发源地,宋代时的水吉镇曾经“百窑相连,窑工数千,窑火昼夜不熄”。如今,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仍遗存着国家级保护文物、长130多米的全国最长的建窑龙窑窑址。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窑址已经被保护起来,打开厚厚的木门,迎面是一堵粉墙,粉墙背后就是一座用青砖灰瓦覆盖着的北宋建窑龙窑遗址。它依山而筑,似一条斜伏的龙横在山上。地上残留着黄土、砖壁,还有一些破碎的建盏残片,虽饱经风雨,但釉色依然黑亮如初。据说这样倾斜设置的窑体,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火焰抽力大、升温快,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一窑装烧量高达10万件。

一捧坯土要经历1300℃高温炙烤,最终才有可能凤凰涅 变成绝妙天下的建盏,可见古代建盏的难得。

几千万件里方得一二珍品

9月18日下午,在建阳区华生建盏的工作室里,一身“艺术味”的廖设生满手泥浆专心致志地修坯,转盘在他的手上仿佛有了灵性,往往是心随手动,手到意到,片刻功夫便娴熟地拉好一个盏坯。廖设生是建阳区建窑建盏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30多年建盏制作经验,作品多次获奖。在他的工作室里,一个个造型古朴、花纹别致的建盏令人叹为观止。

在记者赴建阳采访的前几天,一则拍卖史上最贵建盏在纽约诞生的消息在当地引起轰动。纽约当地时间9月15日10:00,纽约佳士得专场拍卖会上,一只建窑油滴盏,以估价150万~250万美元上拍,最终以远超预估价的1030万美元落锤,加上佣金共计1170.3万美元,以当日汇率折合约7807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全新的建盏拍卖世界纪录,将保持5年的1175万人民币的旧纪录远远甩开。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催生出这个前无古人的价格呢?

《建窑建盏》的作者、著名考古学家谢道华说,建盏的独特魅力在于,别的瓷器虽然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建盏的釉色斑纹是“天工”与“人巧”的奇妙邂逅,即所谓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建盏含铁量在8%以上,在1300℃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窑温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建盏纹样釉色截然不同,变幻莫测。因此,每个建盏都有不同的脸谱,每个建盏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建盏都独一无二、都是孤品。

“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谢道华告诉记者,建盏的烧制工序繁复,它必须历经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生产工序,必须协调坯土、釉矿、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大烧造因素。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盏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又具美丽斑纹的建盏极为困难,宋代烧制几千万件建盏才能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的曜变盏,烧制上百万件建盏,才得一两件油滴盏。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换算下来,曜变价值700多公斤黄金,油滴价值360多公斤黄金,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公斤黄金。从这里不难看出,建盏价值之高。

建盏的斑纹主要有兔毫、油滴和曜变等几种。兔毫是建盏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因其在黑色或褐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软而得名。宋代人对建盏釉色的喜好倾向以兔毫为主,这种倾向甚至使人们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油滴”一词来自日本,我国建盏学术界一般喜欢使用其宋代时的叫法——鹧鸪斑,因其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而得名,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昂贵品种。曜变是建盏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宝物,“千年难求、万量无一”,其外形端庄,在盏内外壁黑釉上散布着浓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点,光照之下釉斑会折射出晕状光斑,仿佛深夜海边看到的天空,高深莫测。这种变化本是偶然出现非人力而可为,因此成品极为罕见。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故传世甚少,仅日本收藏4件,其中3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另一件被定为重要文物。

宋代建窑所烧建盏,本来产量就很少,存世的完整建盏更加罕见,文化价值、收藏价值都毋庸置疑。

宋代最好的斗茶器具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京师东京城(今开封),春和景明,在皇宫后苑太清楼垂拱殿,宋徽宗设宴招待权相蔡京。酒后,宋徽宗亲自点茶。点茶只用清泉、建盏、几饼团茶,但主客蔡京却志得意满。这是北宋《太清楼侍燕记》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见建盏在当时的地位不一般。建盏在宋代是最好的斗茶器具,特别是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当时的士大夫谈论茶的诗文言必称“北苑”“建盏”,可以说是建盏最流行的时代。建盏以其独特的黑瓷魅力,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备受王公贵族、士大夫的青睐。“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的诗为建盏的风靡作了最好的注脚。

建盏之所以流行于宋代,与当时的饮茶、斗茶习俗大有关系。宋代饮茶、斗茶成风,上自贵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无不以斗茶为日常生活的一大乐趣。宋徽宗也颇爱此道,常与臣属斗茶,上行下效,影响很大。宋代斗茶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将之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用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击拂搅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说明茶品越高。宋代蔡襄在《茶录》一书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盏的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尤其是釉色变幻莫测、绚丽多彩,将黑瓷的神妙和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要想看清翻涌的茶浪与水线,用建盏再合适不过,黑白分明。

盏冷则茶不浮,味不香。建盏造型别致,口大底深、边薄底厚,可容纳更多的汤花便于观赏,也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含铁量高易于受热,厚胎和胎内蕴含细微气孔,亦易于保温隔热。茶汤置于盏中久热难冷,正符合宋代斗茶的需求。正如《茶录》所言:“建安所造者绀黑,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于是,建盏成了王公大臣、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建盏釉色与器型正好迎合了当时建茶的斗茶、点茶方式,成为宋代茶器流行的风向标。建盏独特的釉色在衬显茶汤汤花的同时,还能在饮茶过程中供人赏玩,给人以许多饱含意蕴的遐思。因此,建盏不仅被文人士大夫所喜爱,更被宋朝皇帝青睐有加,选为贡品,荣盛至极。于是,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成为宋代人斗茶、点茶的绝佳组合,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饮茶的习俗使建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盏又把宋代茶文化推向历史的潮流,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不断走向深入。

自元朝以后,人们饮茶方式的演变使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斗茶、点茶最终为冲泡茶所取代。斗茶、点茶的失势也导致了建盏的式微,以致建窑的炉火最终熄灭。曾经被上自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珍爱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退。

“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

两宋时期,建窑因烧制出兔毫盏等精美的黑釉建盏而享誉九州,并一度被指定为进贡宫廷的御用茶器。建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令国人叹为观止,成为宋代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而且还伴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成为“友好使者”,风靡海外。

早在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销往海外。特别是南宋时期,朝廷鼓励出口,同时为防止钱币外流,规定换取外货不得使用金银铜钱,而以瓷器绢帛为等价兑换,因而瓷器外销出口量很大。邻国日本是最早意识到建盏魅力的国家,从宋代至今都对建盏青睐有加。早在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92—1333年),日本的僧侣们来到浙江天目山学佛,回国时就带走了一批建窑建盏。伴随着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建盏愈来愈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其中“曜变”“油滴”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珍爱有加。据《高丽图经》载:宋代末年,中国商人频繁到朝鲜经商,除带上武夷山的茗茶外,也带去了大量上等的茶具建盏。

建盏的外销既有陆路,也有水路。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福州等港口均从海运将建盏出口到伊朗、埃及等西亚、北非和中欧等国家和地区。泉州港当时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号称“东方的威尼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2007年4月,“南海一号”沉船从广东阳江一带打捞出水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的建盏。在“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上探挖出的古瓷器里也有建盏。有关专家指出,宋、元时期,不少商船满载着各种精美瓷器从泉州出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往东南亚、非洲乃至古罗马帝国的市场上交易。作为黑釉瓷代表的建盏以其状如兔毫、油滴等自然备受客商的青睐。

建盏的魅力不仅使日本、高丽人叹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同样格外垂青这些小小的黑盏。1935年6月,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来到建窑遗址,并雇佣村民挖掘了大量珍贵标本运去美国,现收藏于密西根大学美术馆,他也因此成为西方研究发现建窑第一人,其所著《天目瓷考察》在日本出版。普拉玛将考察的成果发表之后,吸引了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不少学术界、收藏界人士,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建盏、搜集建盏并展出、交易。海外收藏宋代陶瓷器的国家,以日本、英国和美国为最,甚至远在北欧的瑞典也收藏有建盏。建盏,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杰作。

近年来,随着一批建盏技艺传承人的涌现,建盏以其绚丽夺目的身影,作为高贵的使者重新出现在“一带一路”上,为中国的对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陈佳

关键词:建盏 世界陶瓷史上 杰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