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西南:长征文化 穿越万水千山的战斗号角

2016年10月17日 09:23 | 作者:张西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阅读提示:

长征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高扬理想的旗帜,贯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每当革命的紧要关头,总能给人以必胜的信念和力量,让一个普通的战士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让一支几乎陷入绝境的队伍艰难而不溃散,直至夺取胜利。

张西南

张西南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谈起长征,人们都会想到那些攻克雄关隘口的浴血和抢渡激流险滩的恶战,还会想到荒无人烟的草地和鸟兽绝迹的雪山,但却很少有人谈起,在那支肩枪背刀的工农武装后面,还有一支以琴瑟鼓乐为武器的文化队伍,他们在万里征程吹响战斗的号角,在漫漫黑夜点燃理想的灯火,在饥寒交迫之中拨动温暖的琴弦,又在峡谷山涧唱起军民团结的鱼水欢歌,给红军将士以巨大的鼓舞和不竭的动力。我们永远崇敬那些冲锋陷阵把一腔热血洒在长征路上的英雄和先烈,同时也深切缅怀那些用全部身心乃至生命鼓壮军威的长征文化先驱和前辈。

长征文化是在屠杀大革命的腥风血雨下开始孕育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锻造自己的枪杆子、刀把子的熊熊烈焰中打下基础的,是在工农红军万里征途的硝烟烽火中创建形成的。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过,从1927年到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段精辟的概括,是对长征文化由来背景和发展过程最简明也是最准确的阐述。从中央苏区起,在叶剑英、刘伯承同志先后任校长的红军大学里,成立了我军的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随后,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李伯钊等同志创办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培养了1000多个学生,编成60个演剧队,开展工农戏剧运动。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李克农、何长工和黄镇等同志都曾登台演出话剧,成为当时红军部队最活跃的文化轻骑兵。就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和上海的左联不断输送文艺骨干到根据地和红军部队。著名的创造社成员成仿吾和魏传统先后到了鄂豫皖苏区和红军部队,前者编写文艺性的教科书,供连队战士和农民赤卫队使用;后者用诗歌、戏剧形式做思想政治工作,形象生动,深受欢迎。作为这个时代中国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更是团结一批左翼作家与红军心心相印,他翻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和曹靖华翻译的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同为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名著,还有夏衍翻译的高尔基的《母亲》等等,都是红军指战员极其难得、极其宝贵的读物,对于引导青年投身革命队伍,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具有重要的启蒙和奠基的意义。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开国上将傅钟深情回忆到,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有的同志什么东西都轻装了,挎包里还装着左联文艺团体出版的革命书刊。有位烈士身后没有别的遗物,只有一本《毁灭》。以著名戏剧家胡底为代表的一批左联的作家艺术家一手拿笔一手握枪,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革命文艺家的鲜血和红军战士的鲜血流在了一起,为长征文化谱写了最辉煌的序曲。

长征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高扬理想的旗帜,贯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每当革命的紧要关头,总能给人以必胜的信念和力量,让一个普通的战士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让一支几乎陷入绝境的队伍艰难而不溃散,直至夺取胜利。中央红军在突破封锁、战胜天险的关键时刻,红一军团宣传队唱响了一曲曲战斗之歌,把文化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湘江渡口,“同志们快过江,打起精神斗志昂,革命已到危急时,红军要做好儿郎”。转战川滇黔,行军对歌,“走了一山又一山,湖北一拐到四川。才在贵州歇个脚,眼睛一眨到云南!”“谁家伢子在夸口,高山当作平地走。前面这座大雪山,爬到顶头再吹牛。”大渡河畔,冲锋号吹响,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乘坐小木船迎着弹雨划向对岸,师宣传队长李水清带领队员们列队岸边齐声高唱,“炮火连天响,军号频吹,决战在今朝!”号声、歌声、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气壮山河。进入草地,一首快板传遍队伍上下,“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尽管一路艰险,一路苦战,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战地文化活动从不间断,部队士气始终高涨,不怕流血牺牲,挑战生命极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传奇。

长征文化的根本使命是凝聚军心,铸牢军魂,把广大官兵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同危害革命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面对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错误行径以及造成部分官兵的思想混乱,红四方面军总部以庆祝“五一”为契机,在炉霍组织了一次大型的文化比赛活动。现场挂起“走过雪山草地就是胜利”的大字横幅,朱徳总司令致开幕词,并亲自与李伯钊、刘瑞龙等领导一起担任评判委员。比赛项目分为文化、体育、军事三大类,包括歌咏、墙报、演讲、篮球、短跑、跳高、跳远、刺杀、投弹、跨障、架桥、测距、识图绘图等等,表演项目有武术和骑术,展览项目有棕制衣物和制作野菜食品,特设项目有搭帐篷、烧牛粪火等结合路途环境和宿营实际的生存技能。连续三天的比赛活动,动员吸引了广大官兵参与,各级领导穿插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动员,寓教于乐,以文化人,提振了部队士气,统一了官兵思想,有效促进了再过雪山草地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创西北抗日新局面,《红色中华》报专门推荐《欢迎二、四方面军》的歌曲,要求部队官兵人人唱熟记牢。各宣传队也紧紧围绕团结胜利这个主题,在部队上下唱响大会师大胜利:“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勇兄弟,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走向抗日的最前方。”

长征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借鉴和汲取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运用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宣传动员那里的劳苦大众,为革命团结聚集起不可战胜的力量。红2、6军团进至川滇黔地区,各师团宣传队与群众工作组协同行动,宣传我党开展抗日反蒋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救国主张,组织群众学唱东北抗日的老歌,“义勇军真英雄,打鬼子向前冲,誓死不当亡国奴,血染白山一遍红。”有时宣传队员刚唱头一句,当地民众马上跟着往下唱,文化宣传所到之处,社会各界竞先组建抗日团体,大批青年踴跃报名参加红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2、6军团扩大红军4000多人,新建了两个独立团。途经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反动统治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欺骗宣传,有些土司聚众武装设防,不准红军通过。红四方面军所属工农剧社立即下村入寨开展宣传,同时注意学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很快就把大型藏族歌舞剧《波巴依得瓦》搬上舞台,为参加藏族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各县区、各民族代表演出,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各族同胞主动为红军送粮草,当向导、报敌情、救护伤病员,特别是在工农剧社的具体帮助下,成立了一支由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宣传队,载歌载舞颂扬红军,为大部队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5军团根据部队将要进入陕甘宁地区的实际,把各师宣传队分别改成火光、火花、火焰3个剧社。每在新区演出,小队员先跳舞,以鲜艳的服装、活泼的舞姿吸引群众,接着上演就地取材、反映时局的小戏、活报剧,号召各族人民心连心,支持红军打日本,迅速在当地掀起“扩红”热潮。一首歌谣唱道:“动员一百,只要一歇;动员一千,只要一天;动员一万,只要一转。”战士剧社参加“扩红”竞赛,人均“扩红”30多人,足以显示文化的动员力量和红军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

长征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民族危亡之际应运而生的一个崭新的文化形态,长征文化也是伟大的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和形象展示,长征文化还是自人民军队创建以来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军事文化。80年过去,长征文化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强军文化、实现强军目标有着深刻的启示。长征文化是以革命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两大支柱,前者是本质属性,后者则是命脉所在,经由红一方面军实现了两次影响深远的“定向升级”:一次缘于“三湾改编”,一次缘于“古田会议”,把红军部队文化工作的性质、任务、方法和组织形式都纳入了党和军队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是党在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铸牢军魂听党指挥为根本职能,大大加强了权威性、执行力和可操作性。长征文化的价值体现和成效检验,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为了打仗,确保打赢,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独立的目标任务。跟着枪声走,到火线上去,哪里是战场哪里就是舞台,哪里有战斗就在哪里演出,这是所有红军文艺战士的自觉行动,也是长征文化的真实写照。工农剧社历经长征艰难险阻,是一支功勋卓著的文艺队伍,不幸在伴随部队苦战河西走廊时,剧社80余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用生命奏响了长征文化最悲壮的乐章。

长征文化之所以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历久弥新,还在于深深扎根在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之中,走出了一条兵写兵、兵唱兵、兵演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路子,获得了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之源和思想文化之源。红25军宣传队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流行的民歌《土地革命成功了》曲调中,冠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由于曲调熟悉,易学好唱,很快传遍全军,至今回响在大江南北。陕北红军则是把革命口号编成唱词配上《信天游》的曲调,战士们一听就会,行军中一唱众和,宿营时军民对歌,长征文化与乡音民俗水乳交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长征文化是工农武装的文化,但不是粗陋的、封闭的、教条的和单一的文化,而是起点很高、落点很实、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始终接地气,决不排斥外来文化。原因在于有先进理论的正确指导,有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人才作为领导,包括啃过洋面包的“红色海归”,带来了法国、俄国的先进文化,还有国内文化大家名师的支持帮助,又在部队中培养锻炼了一批文化骨干,从而形成了土洋结合、军地融合、上下同心,特色独具的长征文化新格局。今天我们正在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强军文化,既是对80年前长征文化的血脉相继,又是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长征文化的丰富发展,正可谓“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灵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续”,让我们把长征文化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高擎起红军的旗帜,继续迈步新的长征,留一段故事让后来者思量,谱一曲长歌在天地间回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西南 长征文化 长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