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2016年10月18日 14:5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0月17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此次“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览将于 10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是杨晓阳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展览,杨晓阳称这是他的专题展而非回顾展。

《苦水社火》2016年

《苦水社火》2016年

杨晓阳

杨晓阳

31米水墨长卷《社火》首次亮相

此次展览是杨晓阳坚持“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多年来的专题展,分为4个单元,展出了其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中央圆厅展出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是杨晓阳2016年的新作,创作历时一年半,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盛况。这幅作品问世前,构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图、线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较完整,此次展览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在开幕式致辞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杨晓阳先生的艺术成就应该归功为四位老师,一是他出生家庭深厚的家学底蕴;二是刘文西、王子云等一代大家的培养;三是黄土高原那片浑厚土地的培养;四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工作的经历。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则认为,作为艺术家的杨晓阳和作为院长的杨晓阳都是当下中国美术界的代表,“美术界需要的人才是既能够画好画,又具有领导才能,同时还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杨晓阳就是其中之一。”

在致感谢辞时,杨晓阳表示,从1985年开始,他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的探索中,他逐渐意识到,中华文明的文脉中,核心的哲学问题就是“阴阳”,“阴阳”即是黑白,他自己在经历了30多年后逐渐从重彩转换到水墨,使他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一位理论家评价我的创作契合了 起承转合 的规律——从写生、深入生活 起 , 承 的是主题绘画创作, 转 的是重彩画,最后 合 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画。我以这个展览向大家汇报,希望能够为丝绸之路工程做一份贡献,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丝绸之路局部

丝绸之路局部

杨晓阳作品是丝绸之路文化产物

当日下午,“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等美术理论家、美术家围绕“大写意”“丝绸之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关键词展开了讨论。

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杨晓阳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始自1985年,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说:“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他是全部。”

理论界认为,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6日。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丝绸之路 写实 写意 杨晓阳 美术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