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科技创新: 助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2016年10月19日 09:05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10月13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时隔20年后,国家卫生计生系统召开的又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这次大会,明确了要将科技创新放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来优先发展,这也标志着科技创新被放到卫生与健康领域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核心位置、优先发展、领跑者……这些词汇,让受邀参加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薛敏备受鼓舞。

很多人不认识薛敏,不认识这位个子不高、体型偏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有些学者气息的中年人。但是很多人了解或者听说过上海联影,听说过这家在128排CT、3.0T核磁共振、PET-CT等众多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的医疗器械公司。薛敏,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大都是跟生命赛跑的科研突破

“高端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PET-CT等被国际垄断,是中国居民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设备不只是机器销售价格高,其维修费用以及相应的检查用药物等都极其昂贵,这些成本最后都需要患者承担。”薛敏表示,要打破国际垄断,并在打破垄断之后和外企并驾齐驱,进而以“两个巨人的身份”在市场上对话,只能依靠产品的自主科技创新。

那么,科技创新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会被放在核心位置优先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用埃博拉检测试剂做了形象的说明。

“众所周知,埃博拉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去年曾在西非肆虐。为控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派出了多批医疗队前去援助,成果举世瞩目。其实,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传染源,而要控制传染源首先需要将其鉴别出来,我们的医疗队对埃博拉病毒采用的鉴别工具是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这就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秦怀金坦言,对于传染病而言,发现传染源的能力稍微快一点,就可能抢救无以计数的生命,“因而也可以说,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大都是跟生命赛跑的科研突破”。

“比如干细胞治疗,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存在诸多有待继续突破的问题,但其毕竟为很多人提供了新的生命希望。丙肝的药物治疗同样如此,以前,丙肝和乙肝一样是不可逆的,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但现在丙肝通过药物可以彻底治愈。”秦怀金据此表示,创新并不是一个空洞的专业名词,而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薛敏也表示,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是全民共享。

“比如,上海联影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3.0T核磁共振,不仅改写了中国人不掌握这一领域核心技术的尴尬,也改变了本土企业在国际产品角力中‘只能跟随、不能超越’的历史。”薛敏向记者介绍,联影的设备价格只有国际产品的2/3左右,其维修成本同样远低于国际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负担。

不仅如此,联影全线产品的上市还引发了外资品牌纷纷下调价格,平均降幅多达30%。

鼓励和支持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应聚焦重大疾病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工作正在从夯实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提高转变,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数国产药物和医疗设备仍以仿制和中低端为主,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在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肯定了近些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成绩,也坦陈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对于下一步国家应如何鼓励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申长虹建议,科研项目应以临床为需求,聚焦重大疾病。

“我国85%以上的疾病负担是慢病负担。但在科技创新成果中,有关慢病的研究项目所占比重还比较低,远远不如蛋白质、分子、基因工程等这些‘高大上’的项目受宠。甚至可以说,很多科研人员还看不上常见慢性病的科技研究,这种状况亟须改变。”申长虹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时,应明确哪些科研方向值得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比如消化道疾病,有人立项研究《晚期胰腺癌的治疗》,这种方向就不应该鼓励,因为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即使有创新成果,其所能带来的改变也比较有限。相反地,如果聚焦于早期的消化道疾病筛查就更有意义,这样不管是预后效果还是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再比如唐氏儿的筛查,做一项精确筛查需要1000多块钱,但是如果生下唐氏儿,各项负担将难以量化。”申长虹强调指出,目前我国的卫生和医疗仍聚焦在疾病的治疗,在预防和疾病早期发现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还是我国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

“在美国商场,中国制造的商品几乎随处可见。但在美国的医院里,不管是检查器械还是药品甚至于敷料,都鲜见中国制造的产品。”薛敏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家始终追求技术突破的中国企业的负责人,每次参观美国医院,他都感触颇多。

“医疗器械产品被国际市场垄断,企业应先从自身找原因。患者有市场需求,国内产品不能满足,自然就会有外企的产品进入并占据市场,这是市场的规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国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级企业。”薛敏认为,医疗行业作为知识、人才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不适合大众创新,“因而国家政策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时也不应该遍地开花,这也是西门子、东芝等世界级企业的发展路径给我们的启示”。

事实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也曾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方式,支持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的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项目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即便是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仍有不少研究成果还面临着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尴尬。

浙江贝达药业是我国制药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领跑者之一。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国家1.1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是“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卫生部重大专项支持的产品,其上市至今5年来,仅仅在浙江省被纳入了医保范围。而不能纳入医保,就意味着患者只能自费购买,既增加了患者的购药负担,也影响了国家项目成果的使用和推广。

“其实不只是进医保存在障碍,招标和进医院同样是新药市场化面临的壁垒。我国现行的医药招标机制是各省独立招标,且招标时间各有不同,我们为了中标、进医院就需要一个省一个省去谈判,难度很大且费时费力。”贝达医药副总裁万江有些惋惜地表示,一种新药的成功研制,一般至少需要10亿美元的投入,这么大的投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却因为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而大打折扣,着实可惜。

“我们呼吁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成果,加大市场推广的政策支持。”薛敏表示,上海联影在基础研究方面,曾获得国家支持,但在市场推广方面和贝达一样,也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也是整个医药行业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待破瓶颈,需要国家帮忙建立推广体系,打消消费者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国内自主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让患者获益。”

“科技创新是具体的,是各行各业创新的融合。但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创新,对社会而言拥有引领性力量,我们希望这种力量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卫生与健康大会之后,能够得到更好发挥。这既是我们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秦怀金最后表示。

编辑:赵彦

关键词:科技创新 卫生健康事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