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永远在路上》引起“全民追剧” 网友边看边感慨

2016年10月28日 08:2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821-1610261GF6

一头白发,一脸忏悔,语气沉重,甚至痛哭流涕……面对镜头,这些过去身居高位的官员,诉说着自己对贪腐的后悔,和对从严治党的深刻体会。这些非常罕见的镜头,在电视上一经播出,就迅速进入了新媒体舆论场,成为过去一周持续引起关注的话题。

永远在路上,这个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作为一个严肃的电视片,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从“期待已久”到每天“围观”

在微信文章搜索中,以“《永远在路上》”为关键词,发现至少有3000多篇文章,在过去一周多时间里,谈论过这个电视片。在这背后,是无数网友的热议和点赞。

而在微博搜索中,同样的关键词,则得到了100多万条搜索结果。其中,大多是网友边看电视边发出的感慨,人们对这个话题非常活跃。

“年度大片”,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不少人以这样的词形容这个电视专题片。这并非玩笑,尽管没有明星大腕,但在这个片中出现的大人物可一点都不少,本报新媒体品牌“侠客岛”做了一个视频集锦,其中仅副部级以上落马官员出镜的就有14位之多。就连这个视频集锦,也在7小时之内,收获了3万以上浏览量,热度可见一斑。

而本报另一个新媒体品牌“学习小组”则在按语中直言:“虽然刚到10月,但估计今年最火的专题片,应该是除了《永远在路上》而无他。”这个判断不无根据,因为即使在这个片出现之前,人们就已充满期待。

人民日报评论则用“全民追剧”来形容这种现象,并总结说,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东方网则号召说,“要追就追这个剧,《永远在路上》一集都不能落”。

在百度指数中,从10月17日开始,《永远在路上》热度陡升,从0直接飙升到5.7万多,并在第二天达到顶峰,接近21万,其热度持续至今不减。

人们纷纷点评的背后,是这8集电视片在网上非常大的点击量,无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微信公号,还是“央视新闻”微信公号,发出的《永远在路上》高清视频与文字解读,都获得了“10万+”(阅读量超过10万)的待遇。

线上线下火爆的理由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提出的,在传播日益分众化、对象化的新媒体时代,一部传统的电视专题片缘何能成为舆论热议话题?另外,一般来说,政论片往往很难吸引大量受众,《永远在路上》是如何做到的线上线下都火爆?

知著网撰文分析称,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大量细节化的信息呈现,没有过度依赖宏大叙事结构。比如,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的夫人张慧清索贿时,问人要的是1500万元一个的手镯,而中纪委办案人员更是直言,清理翡翠镯子时,“都是用一个绳子一系,系起来一提”。

二是个人经历与故事化结合,这里面40多个典型的贪腐案例,大都一一进行了解读,并且是贪官自己现身说法。

三是多样的表现手段,以及贯穿始终的“从严治党”主题,比如可视化、同期声、专访等等。在落马官员现身说法时,所用的黑白画面,也起到了非常强的视觉冲击作用。

而真正引起网友们大量围观的,正是落马官员的现身说法。正如“侠客岛”所言,“落马官员大多高级别,以这种方式出现在镜头前,表现出的忏悔之真诚、信息量之大,还是令人 ‘耳目一新 ’的”。

落马官员的“金句”,也火爆一时。

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引起的讨论最多,他说自己“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辕北辙”,“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等,都在第一集播出后引起了刷屏效应;其他官员也“金句”频出,白恩培说自己,“鬼迷心窍,昏了头”;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反思说,“我请人的时候我不喝酒好像我不热情,然后他请我吃的时候,我不喝酒好像不够意思”;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吕锡文讲的故事则让人感慨,她回到自己插队地方时,回到原来住的老婶家,老婶提出来希望去北京她家看看时,“我真的不敢接话”,因为两人生活条件“确实反差比较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谭栖伟,则始终难忘在被带走前,母亲得知他贪腐后打他、骂他的场景……

网友“Rabbit_Lubaby”看完后感慨:“《永远在路上》这些落马的官员,过去曾都是党的高级干部,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文化修养,过人的思想境界,却以这样的结局收尾,己不正焉能正人!钱,害了好多人!人生都是现场直播,走过的路回不来!未来的路要走好!”

全民思考“全面从严治党”

“央视新闻”微信公号自己这样总结——8集、400分钟、40多个典型案例、10余位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很浓缩地告诉你,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怎么治的,治出了什么效果。

作为一部摄制组奔波20多省市、拍摄40余案例、采访70余专家学者而成的精心力作,这部片子显然不满足于只产生“围观效应”,更多的是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反思。从目前的舆情来看,这个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隶属于新京报的“政事儿”微信公号总结说,落马高官说到堕落的根子时,几乎无一例外提到,自己作为“一把手”权利不受监督和制约。文章联想到,今年1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一把手”作为“关键少数”,其违纪违法的原因和危害性。

网友“速溶的不止咖啡”说:“八集纪录片《永远在路上》,一集没落的都看完了。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或许不能为反贪腐做些什么,但这个真实的案例对每个人都是警醒和教训。‘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反贪腐要继续,而克己自律也要继续。”

网友“念念皆菩提”则用一首诗总结了这部片子的主题:“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人民求忏悔”。他感慨,那些昔日的大官大权们,昔日的“英雄好汉”们,如今痛哭流泪现身说法,充分显示中央反腐举措深得人心,充分显示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

制度的作用,始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于腐败问题着力强调的。而在强力反腐与强大的制度建设数年之后,普通人开始越来越多的理解,制度建设的不可或缺以及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系建设中,制度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正如网友“和-船长”所观察到的,“永远在路上阐明了这样的道理:道德是道路上画的线,很容易被车轮随意碾压。制度是道路的路牙,有一定的高度,但是也不能阻挡好多车越过。法律是路边的护栏,挡住了大多数违规的车。作为高级官员没有路边的 ‘护栏’出道犯错是难免的!”

而网友“记名和尚”的总结,不啻为这部宣传片希望延伸出的主题——“贪也是人性中的一面,怎样做到不想,不能,不敢贪确实很难,所以反腐不是暂时而是永远,永远在路上。”

10月27日,百度“搜索风云榜”上的实时热点排行榜,第一位已经成为“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鲜明的主题,网友们已关注多日了。

(刘少华)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永远在路上》“全民追剧” 网友边看边感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