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书画界“祖宗很忙”

2016年11月03日 16:43 | 作者:郭兆胜 |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 

在电视“鉴宝”节目中,最常见的假套子就是“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就有”,人们调侃之为“爷爷很忙”。这些日子在书画家的推介文字中,也常见“幼承庭训”“书画传家”“书香门第”“书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承续先祖”等与“血统”相关的字样,可以称之为“祖宗很忙”。


1F4322Q0-0


“以史为鉴”“尊重传统”从广义上说是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艺术很有价值的客观态度,但如果过分强调了祖宗、过分注重了血统,尤其是把历史上的人与事经过改造后生拉硬扯地为己所用,成为专用以迷惑大众视听的道具,就很值得推敲,甚至是荒诞可笑的了。这种现象过去偶尔有,但只发生在军界、政界和民间,今天却成了书画界的寻常事,具体就表现在“祖宗很忙”上。先讲两则故事吧。

据清人编著的《叙异记》载:有秦姓某人,自称祖上为显赫人家。他人戏问“秦桧乎?”答“秦始皇”。他人皆笑。笑什么?笑他太浅薄了。秦始皇姓秦吗?

又传某地有潘姓、杨姓两族比村而居。久之该地形成一个不成文的风俗:潘、杨两族既不可通婚,甚至不能相互往来,视若仇敌。原因是潘、杨二姓之先祖从宋代就是对立的。依据一是《杨家将》,其中许多杨姓人物都是被潘姓的潘仁美害死的;依据之二是《水浒传》,其中的潘姓女子潘巧云又是被杨姓男子杨雄杀死的。真可谓“杀祖之仇不共戴天”。

还好以上二则以祖先为轴心的故事不是为了装饰自己、吓唬他人的,与私人利益无关。一旦把先祖拉进来再沾染上私人利益,那就不只是可笑、可怜、可悲,而且是可恼、可恨、可憎甚至可怕了。再说几则事,这回是真事。

一位刚届60岁的画家在自撰文字简介中说:“先祖是清代名儒(未提名字),父亲是晚清秀才。”这就不对了。我们可以大体推算一下:就算他父亲长他40岁,到今年2016年也就100岁,2016减去100,他父亲是1916年生。算他早慧,15岁中秀才,也是1931年。1931年还有科考吗?还有中秀才之说吗?这不明显在编瞎话吗?

一位书家说他明代的先祖是一位侯爷,清时曾出了五位进士。具体到他父亲,说是曾是蔡锷组织的护国军中的一位师长,文武双全,晚年以书画称誉一时。这又不对了。他今天50岁刚出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是1915年年底到1916年6月的事,就算他在护国军当师长的父亲当时25岁,那推算起来也是1890年左右生人,该书家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难道他父亲近80岁才有了他这个儿子?太不可能了。这牛,吹得有点儿过了。

我还必须要提到一位名气很大、争议也很大的画家,已被门人、弟子、粉丝、圈内人尊称为“国画大师”了还不满足,又到处宣扬自己的古文、古诗词根底如何如何深厚,到处兜售自己的国学知识,最后连吹带捧,终博出个“国学大师”的尊号(真没听过见过他在国学上有什么惊人的成绩)。但这还不满足,又多次说宋代大官、大文豪×××是自己××代嫡系先祖(不知有没有正式家谱之类的资料可证),动辄在公众场所口称“敝先祖×××公”。被他拉出来当祖宗的这位宋代大文人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如果该画家也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之士倒也算继承了祖宗遗风。遗憾的是,他的诸多行为已证明他不但不爱国不爱民,反而是去国害民。所以,我们只能说他这是在粉饰自己、迷惑他人,为获取更大的私利在添佐料、加砝码。

门第、血统这个东西的被重视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大的起伏的。在文明社会制度尚未完整确立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家族(士族)、门第与权势、地位、集体活动范围等紧绑在一起,的确起着支配社会行为的作用。从封建社会的秦代开始,其作用逐渐减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问出处”等成了打破家族、门第枷锁的宣言与口号,到唐宋时,其影响几近于“零”了。以唐代为例,诗人李贺有着正宗的皇家血统,结果连功名的边儿都沾不上,一生中最辉煌的也只是做了三年连品级都进不了的太常寺奉礼郎。对鼎鼎大名的李白,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说他是唐太宗嫡亲兄弟的后裔,血统够正宗的了,但不管他本人怎么努力,终究布衣一生。到清代,对门第、血统有所重视,但因民国时期的草莽英雄纷出,这重视也就成了昙花一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高出身、贵门第不但不是荣耀,反而成了枷锁,凡身世(哪怕远亲中)沾有官僚、资本家、旧军官、地主富农一点儿边的,党入不了,官当不了,找不上好工作,找不上好对象。这一状况的终止大约始于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一刻。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愿意被说成一夜暴富的土财主、土老冒、暴发户的,多不雅?很希望找出一个名祖贵宗来证明自己的“富之有据”。

书画界中聪明人多,反应快,很快闻到了这一风潮中可资利用的元素,于是如上列事例般的种种闹剧出现了。

闹剧也是剧。“任何戏剧脚本在逻辑上都是有破绽的(法国剧作家乔治·桑语)。”编造名祖贵宗者的最大破绽是他们忽视了艺术规律,忽视了一个人成材所应具备的条件。

不要说你××代名祖的光环照耀不到你这个××代玄孙的身上,就是你亲爷爷、亲父亲艺术上多么高贵多么伟大也与你的艺术成就没一毛钱关系。历史上除王羲之儿子王献之、李思训儿子李昭道、米芾儿子米友仁这么寥寥几位算是继承了门庭的荣耀外,有多少大书家大画家的后代在艺术史上留下姓名?就是王羲之,除了王献之,其余儿子、侄子、孙子、外孙子一大堆,怎么就都默默无闻了?难道他们没学过书法?没“幼承庭训”?向文徵明学画习书的儿子、侄子、堂侄、堂孙加起来至少有一个排的数,除了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侄子文伯仁可以算是人物外,其他的就上不了台面了。不过这已属荣宗耀祖之特例了。据说苏轼的儿孙、赵孟瞓的子侄、董其昌的后辈也多有习字练画的,但都无甚成就。所以,这门第、血统什么的,实在不可信;“幼承庭训”“书画传世”“书香门第”等等的说法,实在只是一种戏说性的文字修饰词语。

把早就丢弃的门第说、血统观重又捡回来擦了擦洗了洗然后当成宝贝大肆炫耀,如果你说不是用以骗人唬人忽悠人,还能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吗?

书画,是一种技艺,提高技艺才是正理。

书画,可以由技进道,但凭的是综合修养、综合能力。

多高贵的门第、多显赫的祖宗,也荫护不了你技艺的提高,也佑护不了你由技进道,也拭不去身上的任何污点,如果你已沾有污点的话。

人啊,还是老实点好、真实点好、规矩点好。不要让祖宗再忙了,忙死也没用。

编辑:陈佳

关键词:书画界 “祖宗很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