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2016年11月08日 11:13 | 作者:杨绍功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原标题:盼中国制造转型腾飞架起“争气桥”)

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仍能碰到来与大桥惜别的人们。10月28日晚22时,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开始封闭维修,工程将持续27个月。连日来,江苏、安徽、上海等多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围挡之外,或远远眺望,或择处合影,或绕桥头漫步江边,他们以各种形式来与这座著名的大桥作暂别。

在网络上,近期围绕南京长江大桥展开的讨论更加热烈。一面是怀念,一面是讨论;一面是对当年自主创新的感怀,一面是对当前发展瓶颈的感慨。大桥之所以热,是因为大桥仍然寄托着人们对于发展的期待。

时光倒流数十年,回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桥还是个稀罕物。最早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南京长江大桥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两座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被载入史册。而在苏联撤援、经济困难背景下建起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更是一直被称为“争气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至今仍是支撑中国人追求发展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的桥梁建造史也是经济发展史。桥梁专家们说,正是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中国人坚定了自己也能独立造桥的信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江阴大桥建成,中国造桥从混凝土桥进入大型钢索桥时代;从21世纪初的上海东海大桥到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跨海大桥的建设技术和力量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这几十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今,中国桥梁建造也像许多行业一样进入了产能过剩期:“吃不饱”成为全国数千家桥梁建设单位的普遍状态。

正因如此,人们对大桥带来的发展利好和发展掣肘都十分敏感。业内人士感慨地说,或许中国人需要再一次用桥梁建设来证明自己。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一个例子,大桥建设不仅带动了人力物力需求,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今天的情况有些类似,包括桥梁建设在内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正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基本动力。人们正焦急地看着中国制造如何去产能、调结构、强创新,让中国经济重新焕发发展活力。

有人突发“奇想”——如果在国外也有一座“南京长江大桥”,有一座完全由中国设计制造的特大桥梁,这样一张名片,就能擦亮中国桥梁制造的品牌,为中国造桥产能“走出去”铺平道路。因为,以造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在实现规模和技术的跨越之后,迫切需要的正是管理和理念上与世界接轨。这对中国制造而言,是一种软实力,它高于要素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铸就中国制造不败的基础。就像南京长江大桥,将人财物、技术和“为国争气”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就建成了一座堪称经典的大桥。“平地起高楼,危难架长桥”,业内的这句话形象说明了桥梁的作用:跨江、跨海、跨山,化解人类通行之难,所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本身就有攻坚克难的意味。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下行周期之难,大桥可能既是一个产值支点,也是一个精神支点。在发达国家,钢结构桥梁占35%以上,而在中国钢结构的公路桥只占1%。中国正在开展桥梁“钢化”行动,这将有力地推动去库存和稳增长。而在产业政策引导之外,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更需要从业者稳住心神、坚定信心。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而今中国制造的从业者,何尝不能从中学习借鉴这份定力:咬定实体不放松,将制造坚持到底,少一些脱实向虚的冲动。

没有蘑菇床,长不出好蘑菇。桥梁建设这样的基础制造业正是高端制造业的“蘑菇床”。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今天的“大桥热”正是是社会思潮对发展的呼应。几十年前的“大桥热”是对中国制造独立自主的期待,今天的“大桥热”期盼的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迈向高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南京长江大桥 中国制造 桥梁 建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