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网络安全“白帽子”深陷法律漩涡 应该如何规范?

2016年11月09日 16:11 | 来源: 正义网
分享到: 

酒店开房记录被泄露、第三方支付网站漏洞被曝光……在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网络上,有一群志愿抗击黑客攻击、帮助企业修复安全漏洞的网络安全专家。这些被称为“白帽子”的专业人士,在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法律风险——

“我儿子袁炜检测出‘世纪佳缘’的漏洞让对方修复,‘世纪佳缘’却报警抓了他。从3月8日被抓进去,至今已有半年,我们家人到今天还弄不清楚,袁炜到底犯了什么罪?”双鬓斑白的袁冠阳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叹息。

今年64岁的袁冠阳,原本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儿子袁炜出事后,他多方请教专家,想弄明白儿子究竟犯了多大的事。袁冠阳告诉记者,袁炜是互联网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上的一名“白帽子”,2015年12月,袁炜检测发现了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的系统漏洞,并在乌云网上提交了系统漏洞。“世纪佳缘”先是确认、修复了漏洞,并向乌云网和袁炜致谢。但在“世纪佳缘”以“网站数据被非法窃取”报警之后,警方经调查拘留了袁炜。

所谓“白帽子”,是指识别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中安全漏洞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漏洞披露平台、企业应急安全响应平台上。与出售安全漏洞、盗取他人信息的网络黑客不同的是,他们只是检测漏洞,并不恶意去利用漏洞。“白帽子”通过向相关平台或者厂家反馈、发布漏洞,以敦促厂家在漏洞被黑客攻击利用之前将其修复完善,维护计算机和互联网安全。在生活中,他们是普通的网络工程师、安全实验室的程序员,甚至仅仅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白帽子”袁炜检测并提交了“世纪佳缘”的漏洞;而“世纪佳缘”出于保护用户隐私安全考虑,报警抓人。其中孰是孰非,目前司法尚无定论,但多位网络安全业内人士和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袁炜事件或将成为互联网安全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

“白帽子”袁炜被抓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公众尤其是程序员们的热烈关注。如何定义“白帽子”?在进行网络安全测试时要遵循哪些规范?漏洞平台是否有权公布企业安全漏洞?这些问题也引起法学专家的关注。

“目前‘白帽子’的定义很少出现在各国的法律和标准中,一则因为‘白帽子’是最近十几年才盛行起来的,二则因为‘白帽子’还属于尚未拥有法律地位的民间技术团体。实践中普遍将‘白帽子’与‘灰帽子’‘黑帽子’联系在一起,认为‘白帽子’是黑客的一种。与之相近的概念称为‘道德黑客’,即模拟黑客攻击,帮助客户了解自己网络的弱点,并为客户提出改进建议的网络安全专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二级警督黄道丽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一般所理解的‘白帽子’不以挖掘漏洞为生,其对各个网站进行安全测试的动机主要是维护网络安全。但是如何在法律上界定‘白帽子’,如何认定挖掘行为的法律性质,如何判断发布漏洞细节的危险性,目前在法律上还处于模糊地带。”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说。

编辑:梁霄

0 1 0 2 0 3 0 4 0 5 >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