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中华情 强国梦

——访《孙中山传》作者尚明轩

2016年11月14日 10:2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尚明轩先生致力于孙中山研究已经60余载,其1979年初版的《孙中山传》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第一本传记,此后几经修订完善,经久不衰,获得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为逐渐成为显学的孙中山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已年届95周岁的尚明轩先生于今年又修订出最新版本的《孙中山图文全传》,随着资料的新发现与研究的逐步深入,该书也由初版的十几万字增加为厚重的80多万字。他曾说,终身投入到孙中山研究,我无怨无悔。是怎样的特殊情怀,让他一坚持就是一辈子?本报记者邀请尚明轩先生讲述了其奉献终身的孙中山研究经历,带我们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风云历史,领略孙中山先生超越时空的思想与魅力。

尚明轩

尚明轩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部展览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部展览

我从事孙中山研究已经60多年。我是一个农家子,小时候经常聆听父亲给我讲历史故事,逐渐对历史故事,特别是里面的英雄人物产生兴趣。到了中学,在老师的教诲下,我开始接触并学习“三民主义”,一知半解中感到孙中山先生应该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之后,我相继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专业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业,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逐渐深化。从幼时的懵懂认知,到少年时的初步了解,再到青年时的学习研究,我逐渐被孙中山先生的广博思想及其伟大事业所折服。

1956年,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将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开始专门研究孙中山,并确立了一辈子从事孙中山研究的理想。几十年来,我在这一领域执着坚守、心无旁骛,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整理、研究尽可能多的资料,以努力挖掘与展现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及其对当时、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历史人物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聚焦于某一研究对象,还需关注与熟悉其周围的各色人等。随着孙中山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将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他周围的人物,包括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

新中国成立伊始,孙中山研究工作并没有广泛开展。特别是在“文革”十年,孙中山研究工作不能公开进行,相关的书、文章都得不到出版或发表。我当时倍感压力,但还是毅然选择坚持继续研究孙中山。一直到“文革”结束,我已经累积多种研究成果,开始陆续发表相关文章,并于1979年出版了《孙中山传》。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以来第一本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传记,一经出版,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印刷了十多次,还被翻译为日本、朝鲜等国及多个国内少数民族文字。随着资料的新发现与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在《孙中山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增订、修改,该书从原来的十几万字,逐步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字。

研究孙中山,我还有一段特殊的因缘。上世纪70年代,我在编写孙中山先生的传记、年谱和全集的工作中,为了收集资料和核对史实,开始与宋庆龄先生通信,请教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业绩等方面的问题。她多次来函、复函进行指导,还曾亲自对我的文章作出纠正和增补,挥笔为《孙中山传》题签书名。比如,关于1918年,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先生第一次给列宁发去了贺电。据何香凝回忆和苏联叶尔马舍夫所著《孙逸仙》,都说电报是从上海拍发的,还有人认为贺电是从广州拍发的,对此宋庆龄先生复函说:“孙先生给列宁的贺电,是在上海由他拍发的。孙先生在广州时也给列宁通电、通信。可惜,宝贵的底稿都被陈炯明放火烧观音住所烧去。”在1973年至1981年期间,我共收到宋庆龄先生的复函与来函9封,有她亲笔所书者,也有她秘书室代书者。我一直将原件善存、珍藏,视其为重要的文献文物。

我与宋庆龄先生还有过一次宝贵的见面。那是1975年5月的一天下午,宋庆龄先生于繁忙中,在她北京的住宅里会见了我,就我提出的孙中山北伐及同李大钊会见等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晤谈约一个小时,当时,我想请她谈谈个人的经历情况,被她婉拒了,她说,我们只谈孙先生,不谈我自己。之后,虽然在会议或宴会上多次看见过她,但再没有单独交谈过。1981年5月,宋庆龄先生病逝,我因在外地出差,很遗憾没能见她最后一面。在宋庆龄先生遗体告别仪式那天,我去得很早。后来,我也创作了《宋庆龄传》,但对宋庆龄先生的研究,是在她去世后才正式开始的。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表纪念,我在《孙中山传》2卷本的基础上,吸取新成果,增加新资料,特别是编入图录,在新星出版社出版了3卷本的《孙中山图文全传》。图录直观生动、内涵深刻,其独特价值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在此之前,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图传、图录、纪念册等层出不穷,但要么资料不全,要么有图无文。《孙中山图文全传》则将目前能搜集到的六七百张图录全部编入书中,图文并茂,弥补了之前缺图或缺文字的遗憾。孙中山先生生前为了革命理想,周游世界,广交朋友,熟谙外语,承载他思想与精神的书信、照片、文稿等散布世界各地,作为中西文化的结晶,相信他的相关资料还会被不断发现。

我是1978年离休的,但研究孙中山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孙中山研究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休后的30多年来,我修改旧稿、创作新文,相继出版了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的传记。2009年,人民出版社找到我,想让我主持《孙中山全集》的编纂工作,我当时已经快90岁了,且手头还有其他工作,但几经慎重考虑,最终还是答应下来,并迅速组建了编委会、出版委员会两个班子,共24个人,放下手头所有事情,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用了6年时间,于去年完成16卷本、1000多万字的《孙中山全集》,共收录了孙中山先生15000多篇文章。其实,在这之前,已存在不同版本的孙中山集,比如1982年中华书局版《孙中山全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纂,共11卷,500多万字,我负责主持其中3卷的编纂工作。但受时代、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出版物虽各有所长,但又各存所短。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孙中山研究逐渐变成一种显学,海内外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孙中山研究学者及成果,有关资料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孙中山全集亟待进行重新编纂。人民出版社版《孙中山全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校勘纠错,增加了很多新资料,吸纳了很多新成果。在编排上,该书根据中国传统史书体例,将文笔分开编纂。“文”是脑子里写出来的文章,“笔”是坐在椅子上写出来的文章,前者如孙中山先生的传记、演讲稿等,后者如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发布的政令、规章、制度等。文笔分开,使读者能够容易获悉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华。另外,我们还以百衲本的方式,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孙中山集,将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综合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编纂,可谓博采诸版本之长,规避诸版本之短。

我今年已经95周岁了,直到现在,我每天上午都会雷打不动地研究孙中山。虽然做了一辈子孙中山研究,但我仍感到力不从心,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深厚、著作众多,想要摸透,谈何容易。孙中山研究工作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还需要长期地持续下去。即使百千年后,其相关研究一定还会有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尚明轩 中华情 强国梦 孙中山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