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地下乐宫里的曾侯乙编钟

2016年11月16日 16:05 | 作者:凌光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在今年评选出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曾侯乙编钟位列第76项,与都江堰、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紫禁城等工程成就并列。而曾侯乙编钟的发掘出土,却充满了偶然的机遇。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whl6b14_b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whl6b18_b

一个考古爱好者的慧眼

1977年9月,湖北西北部的随县(现随州市),当地的武汉空军后勤某部一个雷达修理所要扩建厂房,平整东团坡一带的山头。

先放炮施工,炸松这一带的红砂岩,然后用推土机推开。

推土机手发现,东团坡的顶端处有片土的颜色、土质都比较特别:旁处为红白色或黄白色的砂砾岩,而这片则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的黏土。更奇怪的是,这一片土反比四周的黄白砂砾岩紧结,更难推。

雷达修理所所长郑国贤是个业余考古爱好者,他自己订了《考古》与《文物》杂志,还买过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简报》,不止一次地看过介绍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纪录片。眼前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会不会也是一座古墓?

马上向县里文化部门报告!

县文化馆派来了一位馆员。可惜的是,这位馆员并不太懂考古。他四处看了看,就说:“这不是古墓。不要紧,你们施工吧。”

炸药接着炸,推土机接着推。又过两个多月,东团坡一带土层又挖下去了一米多深。郑所长发现,黑土的成分增加了,他凭着自己的考古知识想到,这是不是就是考古上常说的五花土?

再次向县文化部门报告!

县文化馆又派来了一位馆员。可惜的是,这位馆员也不太懂考古,他得出了和上一位馆员相同的结论:“没关系,你们继续推土吧。”

时间到了1978年2月,推土机又推去了一米多深,在这一片不同色土的下部,推出了一层石板。不巧,这时郑所长出差在外,等他回来的时候,石板已经被推出了好几块。

郑所长急了,马上停工,不许再推!再次向县里报告,不行就向地区报告!

这回县文化馆派了一位在省里受过短期考古训练的副馆长来。副馆长来看了看,确实很像墓。逐级上报,动静搞得越来越大,3月19日,省考古专业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和地、县同志一起,组成了省地县联合勘查古墓小组,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查。

这一查不得了,真是个大墓!

有多大?这么说吧,按木椁面积算,相当于6个出了西汉女尸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比全国已发掘的最大楚墓——信阳长台关一号墓的3倍还大!

不过,墓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当时还不清楚。有人说可能是战国或西汉以前的墓,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东汉以后的。

有个小遗憾,墓的中部有一个小盗洞,直径0.8米,是否挖下去了,被盗情况如何,不清楚。这是一个悬念。

20立方米的杉条木,有吗?

情况汇报到省里,主管的省领导做了批示,组织力量,发掘!

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谭维四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队长。而全程参与了曾侯乙墓发掘并执笔制定发掘方案的郭德维,做出了这样的回忆。

当地政府和驻军,听说确认了有大古墓,都盼望着早日开始挖掘。他们热情地表示:“我们这里什么都有,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只要你们来开挖,我们全力支持!”

然而,这么大一个古墓,要发掘谈何容易。考古队试探着问他们:

——“你们有哪些物资呢?”

“你们需要哪些?”

——“墓坑要架设电灯电线?”

“有。我们包了。”

——“运输的载重汽车?通讯的吉普车?起重的吊车?”

“这些××部队可以支援。”

——“搭工棚的铅丝?楠竹?油布?”

“有的能买到,有的可借到。”

——“塑料薄膜?塑料泡沫?塑料袋?”

“不能全解决,有些随县县城也缺。”

——“木料呢?”

“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共需要多少?”

——“杉条木15-20立方米,5厘米厚的板材25立方米,2厘米厚的板材3立方米。”

听到这个,在场的人不论是当地驻军还是当地政府机关的,一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的伸舌头,有的轻轻说:“乖乖,要这么多?!”

这种反应一点不奇怪,因为木料在当时作为国家的计划物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当年的随县文教局,为了解决部分中小学的危房,一年也只有几十立方米木料的指标,其中松木是最好的木材,杉条木根本见不到。

可是,没有这些就不能开工,怎么办?最后由当地政府出面,找有关单位借:长杉条,找建筑部门借;5厘米厚的安全板,从县文教局准备维修教室的40立方米中,先借给考古队25立方米。但借都有条件,建筑队的杉条木不能锯断,文教局的是6厘米厚的门窗木料,也不能改薄。并要保证用后即如数归还。

他们提出的条件,考古队当时都答应了。但后来到发掘时,根据发掘的需要,也顾及不得那么多了,有的杉条木锯短了;有的厚木板也改薄了。实际上到发掘结束时,这些木料全部都用于发掘与出土文物保护,一寸也没有归还有关单位。

当然,挖出了好东西,这些就都不在话下了。

哇,好大的编钟!

古墓开挖了。

这么大的一个墓,发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是难以想象的,挖出来的宝贝也绝不仅仅是那套编钟。亲历者讲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过,这里只来讲讲和编钟有关的故事。

这个大墓有着不规则的墓室,分为北室、西室、中室和东室。当巨大的椁盖板全部用起重机揭开以后,除了几具浮起的陪葬棺材,墓室全部被深深的积水和淤泥覆盖着,下面有什么宝贝,全都看不见。

5月21日晚,一台潜水泵从西室放下去开始抽水。除了几位值班的同志,其他人都去休息了。快到半夜12点的时候,工地负责人来巡视过一遍,也回去睡觉了。

然而,就在负责人走后半个多小时,一个值班员发现中室水中隐隐约约有一条黑影。又过了半个多小时,这条黑影越来越明显,是一根小方木。又过了两个多小时,不只露出了小方木,同时还看清了方木下的小编钟。原来这是编钟架,编钟还悬挂在架上!

此时已近凌晨4点,值班人员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队里的同伴们。所有人都从睡梦中爬起,冲到现场,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说:“上苍总算没有辜负我们,这下我们可以向随县人民交代了。”

从文物露头到把文物彻底清理出来,这当然还有个艰苦的过程。事实上,中室不光有大型编钟,还有很多其他乐器,是个名符其实的“礼乐宫”。

编钟之所以会格外吸引人,首先是因为它完整,出土时绝大多数钟仍然悬挂于编钟架上,这在考古发掘史上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其次,数量之多,在考古史上也是空前的。此前,出土编钟最多的,只有29件。而此墓出土编钟65件,比他们的两倍还多。

其三,有的编钟体型特大,最大一件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这也是历年来出土的编钟中所没有见到过的。

此外,这些编钟每一件都很完美,花纹精细,可以说创了纪录。全套编钟上,还有2800多字的铭文,内容都是关于音乐乐理方面的,也可以说是创造了纪录;全套编钟(包括梁架铜构件)总重达4.4吨,是世界上所有乐器的重量之最。

由于编钟的铭文上均有“曾侯乙作持”五字,表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同时也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就是曾国一个名叫乙的君主。

顺便说一句,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盗洞吗?这个一直令考古队员忧心忡忡的盗洞,正是因为墓坑中的积水,使得那个大约处于战国末至东汉时期的盗墓贼几乎一无所获。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地下乐宫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