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四川可移动文物普查4年摸底 32万新增宝贝亮眼

2016年11月18日 11:37 | 作者:吴晓铃 |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到: 

今年12月31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将画上句号。作为全国文物大省,四川在美轮美奂的太阳神鸟、神秘大气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之外,还有哪些惊艳世人的国宝?近日,四川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结果:耗时4年的摸底,全省截至8月31日,共采集登录文物1043384件/套,其中新增文物320370件/套,总文物数量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数量排名第6。


东汉陶楼房

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不少国宝也随普查揭开美丽面纱。据四川省普查领导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普查,四川的一级文物达到3461件。

资阳铜车马

“国宝”不胜枚举

资阳西汉铜车马,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万佛寺南朝石刻造像,全国稀有;东汉秘戏陶俑,其生动造型可以和说唱俑媲美……随着普查推进,工作人员发现,能称为“国宝”的文物在四川不胜枚举。

据四川省普查领导办公室成员彭代群介绍,这次普查共有玉石、陶瓷器、造像石刻、古籍书画等35大类别。几乎每一个类别,都有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极具代表性的文物。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库房,记者见到11年前重见天日的资阳西汉铜车马。2005年12月,资阳兰家坡大桥桥头的建设工地上,挖掘机师傅意外挖出一座汉代砖室墓葬,让这尊汉代铜车马穿越两千年时光重现风采。铜车马长184厘米,其中马的造型尤其优美。只见马颈微微左偏,马头龇牙咧嘴向左后侧望,驭马人正作勒住缰绳状,造型与动态极为生动活泼。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继贵州、甘肃之后,国内出土的第三辆汉代青铜车马,并且是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最大的西汉铜车马。

在青铜类别中,三星堆出土器物最为耀眼。除了公众耳熟能详的几件“国宝”之外,此次普查人员将三星堆的一件商代青铜戴冠纵目面具纳入了即将出版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录》。彭代群说,三星堆的青铜器很多,但这件出自二号祭祀坑的青铜器,在正中的方孔中补铸有高达68厘米的夔龙形额饰,其造型之精美使它在一批出土文物中颇为突出。而作为绵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何家山二号墓摇钱树,还曾引来央视《国宝档案》专门揭秘。这件东汉摇钱树,通高198厘米,基座、树干、树冠等部件保存完整。七层树冠上,可以看到分门别类饰以凤鸟、西王母、力士、龙首、朱雀等图案。树干直径只有1厘米,叶片最长的则有15厘米,每片树叶只有一两毫米厚。叶片上还铸有圆形方孔钱,每钱相互连接,另铸一人作弯腰捡钱状,取其摇钱树的吉祥寓意。绵阳博物馆副馆长唐光孝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出土的摇钱树约有200件左右,但这件摇钱树在业内是公认最完整、最精美的一件。

丰富的石刻,同样是国宝的富矿。在四川博物院,一批南朝石刻造像,是公认的镇馆之宝。其中南朝双观音造像碑,因断裂为两块经过了修复,但仍能看出其细腻的雕刻手法。省博典藏部研究人员说,南北朝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云冈、龙门石窟等为代表的北朝石刻分布广泛,但南朝石刻造像的数量则相当有限。目前除了南京栖霞山千佛崖龛像,就只有四川多地出土。

明独角蟠龙盖鎏金三足熏香铜炉

“江湖”也有遗珠

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首次在文博系统以外进行了摸底。结果各级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的馆藏精品,同样有价值连城者,新增文物的数量,总计达200761件/套。

记者看到,四川省图书馆的诸多古代典籍,成为该馆申报的最大亮点。明代最杰出的木刻版画家曾在4个月内完成一套《陈章侯画水浒叶子》,原本就是当时的版画精品。这套省图保存的清初刻本,因为传世罕见,无论版本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极为重要。四川省文化馆的部分藏品有晚清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现代国画家黄君璧的《溪桥探幽图》、张大千的《青绿山水图》;成都市档案馆则馆藏了张大千的《天女散花图》。即使泸州市图书馆,也有谢稚柳这种书画大家的《花鸟图》。抗战时,众多书画名家内迁四川躲避战乱,留下诸多墨宝。岁月流逝,这些书画纷纷成为现代文物中的精品。

鉴定“江湖”遗珠,少不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专家发现了一幅元代王蒙与黄公望合作的山水图。黄公望,一幅《富春山居图》令其流芳百世;而王蒙同样是元代著名的大师,下笔“万壑在胸”。这幅合作的山水图,集两人简远逸迈、纵意多姿的优点为一体,被专家认为完全可以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西华师范大学,申请鉴定的文物多达1199件,其中2级文物1套,三级文物50套。“川陕苏区纸币、布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银行纸币”“明代龙泉青瓷盘”“宋代炉卦双龙纹带钮铜镜”等藏品,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参与鉴定的四川省文物总店的鉴定专家袁愈高透露,川陕苏区的钱币虽然在四川各地均有发现,但此次鉴定的一张纸币很少在川内发现,因此相当稀有。最终,专家一致同意评为二级文物。

格萨尔王唐卡

重新定义文物价值

在普查中,一些文博系统内的文物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曾被深锁库房,而这次引来专家重新审视。

在四川博物院的藏品中,11幅以描述格萨尔王为题材的清代唐卡,风采曾完全淹没于诸多的文物中。然而此次普查,专家发现这套唐卡,竟然是迄今保存下来的同类唐卡中稀世罕见的珍品。格萨尔王从降世、称王再到返回天界,数百个故事被巧妙安排在一套唐卡中。更难得的是,这套唐卡绘制精美、构图巧妙、色彩细腻,无论内容还是技法,都堪称精品,在国内甚至国外都十分罕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种对藏品的清库工作,频频有新的发现。1993年,彭州出土了一尊南宋象钮莲盖溜肩银执壶。这件出土文物因其独特的凤首造型,錾刻、鎏金等传统工艺制作的精美纹饰,成为彭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令人不解的是,这尊执壶做成了“两件套”:身材细长的执壶被放在一个壶缸里,显得有些“多此一举”。随着研究展开,专家认为这样设计的目的其实是便于温酒。古代的酒多是米酒,需要温酒挥发甲醇。

清库工作中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四川博物院的一批明代绣品。彭代群说,1956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发掘了新都的蛾蛾坟,出土了大量的丝绸和棉麻制品。受当时的保管条件限制,省博对这批古代丝绸、棉麻制品进行简单的清洗和消毒后,就装箱封存。如今普查中对这批物品开箱整理,发现它们成为今人研究明代民间服装款式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顺利作为文物登记在册。而川西人民博物馆(省博前身)馆长谢无量的部分书法作品,因其在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方面的独特影响力,此次也首次以文物身份进行了登记。

自然类标本孤本众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历史文物之外,还把自然类藏品纳入普查范围。而自贡恐龙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馆藏的部分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动植物标本,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极有价值。

据曾参与自然类藏品普查的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介绍,四川的古生物化石类文物有2492件、古人类化石文物1件、熊猫等现生动植物文物则有17281件。这些标本的价值,远不止于猎奇。

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一块看起来灰扑扑的大石头被安置在最显眼处。这块表面坑坑洼洼、却又在斑驳间透出点金属光亮的石头,就是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隆昌铁陨石。彭光照说,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铁陨石于明代时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约五华里的道观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掘出,被人们看做“神物”,精心保存。1972年,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的老师在隆昌见到这块奇特的“石头”,带回学院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藏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同样无比珍贵。因为这种著名的恐龙曾是亚洲最长的恐龙。记者了解到,理工大的这尊马门溪龙化石,身长22米,300多块骨骼重达1.7吨。最大的一块大腿骨就有200多斤重,骨头上的血管孔,竟然有人的手腕一般粗。

至于自贡恐龙博物馆,则有更多的珍稀标本。有一种扁头中国短头鲵,是上世纪80年代该博物馆开扩房基时,在现场一批石岩上发现的化石。经过中科院古脊椎所技师张宏两个多月的精心修理,发现它是恐龙时代的迷齿两栖动物、也是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发现的惟一两栖类化石。彭光照说,传统观点认为,迷齿两栖动物在三叠纪以后就灭绝了,但短头鲵化石的发现,说明这种动物生存到了中侏罗纪。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晚的迷齿两栖类化石,把这类动物的生存时代向后推延了约2千万年。(吴晓铃)

编辑:陈佳

关键词:四川可移动文物普查 4年摸底 32万新增宝贝亮眼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