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6年11月21日 17:17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民族典籍英译协作组主办,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承办。此次会议以“新形势下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机遇、挑战与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65所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130余人与会,共同研讨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的重要课题。

形成日益扩大和加深的翻译格局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王宏印教授表示,我们讨论的基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他以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文化历程和文化本体论的立场,探讨了少数民族之间出现的四大落差:时间时代落差、文明文化落差、文本文学落差、翻译传播落差。

“少数民族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在清代,清代时已建立了非常复杂完善的民族典籍翻译和汉族典籍翻译的系统。”王宏印认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性的汉语到民族语言的翻译,到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民族到民族的翻译,民族到汉语的翻译,形成了一条累积性的日益扩大和加深的翻译格局;从单一的文本翻译,到经过语言和词典的准备而进入大规模的汉语向民族语言的翻译和多语言同时并举的翻译格局。

关于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研究思路,王宏印提出如下几个观点:第一、要考虑少数民族典籍起步、形成与传播较晚的事实与特点;第二、要重视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传统,因为这个传统在汉族几乎已经衰落了,所以不能不引起各民族的重视;第三、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殊性,尊重每个民族的地方性的知识和民族文化典籍分类的特点以及其传统的学科归宿;第四、重视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单一民族的研究、过分强调地方性的研究都是片面的,加强对少数民族这方面的研究将大大地扩大我们的视野;第五、要增强国际化合作,与国际接轨;最后,不要忽视翻译理论研究,因为我们目前对理论的总结还不到位。

重视典籍翻译的历史语义场问题

中国英汉对比研究学会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分会副会长郭尚兴教授认为,民族典籍在某种意义上实际讲述的就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人文,是民族生活的文本化,是群体的生存历史——困境、奋斗与追问之路,是民族思想的体现。他强调典籍翻译的历史语义场问题,“把人和世界语义化的过程及其总结,即是语义场的体现。民族的整个史诗实际上就是民族的语义场。大体来讲,语义场就是跟民族心目中的宇宙与生命、自然与人类、历史与未来互为敞开互为照亮的存在。”

在郭尚兴看来,一个民族总是有它不同的生态,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态,它们归根到底只有先语义化然后才有民族典籍翻译,即生存环境和民族心灵的语义化。“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历史语义与民族心理的一致性,这是翻译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是文化身份的体现,翻译必须反映这种文化身份。”如何体现这种一致性呢?他认为,首先语义核的翻译是否准确是一个关键,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翻译,例如不同民族对世界本原的认识问题的翻译;其次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民族的差异性;再次是要回到历史的理解中去,回到对民族文化的体会中去。

民族典籍翻译要求文质相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伟大战略部署中,民族文化中的典籍翻译,特别是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武汉翻译协会会长华先发教授认为,我国典籍英译研究带动了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后者也为前者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华先发从古代佛典翻译的角度谈到,“古代佛典的翻译从东汉末年直至北宋时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而从翻译的角度,同时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工作方面。”他认为,古代佛典的翻译观是强调文质相符的,即佛典汉译既要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又要符合异域的规范和习惯。这种翻译观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它建立在中国古代仕学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它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所以,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对于我们今日传承传译少数民族典籍主要具有两点启示:首先,好的译文应该是文质相符的,而且源文本资源应具备多个译文版本;其次,解读源文本时重视中外语言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翻译;另外,翻译工作应强调译者的素质、专业精神、业务水平、自身品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等。”

民族典籍翻译助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姿离不开世界各国多民族的典籍,我国各民族典籍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多元特色鲜明的文化,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对世界读者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意义如今是不可忽视的。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正栓教授认为,民族典籍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文学和文明的重要途径,民族典籍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国文化是国家战略,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交流和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少少数民族地处祖国边疆,处在祖国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区域,有的处在‘一带一路’之上,有的地处与周围国家交流的桥头堡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在他看来,重视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就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文明,就是增强民族团结,就是为建设文化自信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贡献。

李正栓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工作的现状和未来表现得十分乐观,“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了一大批研究者,民族典籍翻译课题立项有上升的趋势。”李正栓表示,民族典籍英译的题材逐渐扩大,除了诗歌、神话、传奇之外,民族戏曲也纳入研究视野,少数民族非文学领域的典籍也可以被翻译和推荐。

编辑:韩静

关键词:翻译 典籍 少数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