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美欧限制中国投资损人害己

2016年11月24日 10:51 | 作者:张茂荣 |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11月18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告知德国半导体巨头爱思强公司(Aixtron),中国福建宏芯基金对该公司的收购存在尚未解决的美国国家安全担忧,建议双方放弃该交易。在此之前,在美国情报部门压力下,德国经济部10月底撤销了对该交易的批准并重启审查。美国等西方国家滥用“国家安全”标准限制中国投资,这种保护主义做法损人害己,有悖经济全球化潮流,应予以纠正。

西方国家频频用“国家安全”的幌子“搅黄”中资并购。爱思强案是中国公司在西方国家并购时被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的最新例子。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类似情形不断发生。今年1月,CFIUS以损害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财团Go Scale Capital收购荷兰飞利浦公司旗下的LED和汽车照明组件生产商Lumileds的交易。今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以国家利益为由,否决了中国大康牧业公司收购其最大肉牛企业基德曼的计划;8月,澳政府又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国家电网和长江基建拟获得新南威尔士州电网公司50.4%权益的99年租赁权的投资申请。中国美的集团今年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该收购虽最终成功,但整个过程饱受争议,部分德国政治精英认为中国公司收购库卡将影响德国敏感工业和企业数据的安全。

美国对中国投资的打压突出政治、军事目的,几乎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对中美双方来说是“双输”。

CFIUS是负责对在美国的外国投资、收购及兼并交易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联邦政府机构,由主要政府部门和情报机构的代表组成,如商务部、司法部、中央情报局等。CFIUS拥有广泛权力,有权审查任何可能影响到美国国家安全的交易,并提出减轻这种影响的方法,或建议总统阻止交易。2012-2014年,CFIUS共对358笔交易进行了审查,其中中国成为被审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期间CFIUS审查了68笔来自中国的收购申请。

CFIUS不仅干预收购美国企业,还干预收购在美国有业务的外国企业。在法律上,美国政府不能禁止后一类型的收购案,但美国可以发出威胁,比如阻止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等。因此,尽管爱思强的交易不涉及美国公司,但爱思强本身在美国有相当广泛的业务,如果收购案得不到美国政府批准,爱思强将失去美国市场。

CFIUS在中企海外并购方面“出镜率”很高,不少中国企业迫于其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压力而放弃了交易。除了前面提到的爱思强案和Lumileds案之外,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受挫,华为于2008年和2010年两度收购美国企业失败,以及今年清华紫光收购西部数据、华润微电子和北京清芯华创联合收购仙童半导体夭折,皆是由于CFIUS的阻挠和反对。这显示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的敌视态度。在中资收购Lumileds和爱思强的案例中,都是在商业上已经基本谈妥的情况下,遭美国政府插手而夭折。美国不仅在本土对中国严防死守,严格限制中国资本控制其高新技术公司,避免美国技术实力和国防能力受到削弱,在欧洲也大肆干涉中国企业与欧盟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阻止中国获取先进技术或某些具有成为军民两用技术可能性的科学技术。

事实上,美国针对中国投资的政治性审查很难确定清晰的评判标准,比如企业从国有银行得到的贷款可能被视为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会让所有中资企业受到普遍怀疑。与此同时,此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会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不安全感,影响美国本国的投资环境,最终也会给美国企业造成损失,美国企业可能因此错失理想的战略伙伴和进入中国乃至亚洲市场的良机。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戒备和限制,主要是出于经济竞争目的,但由此导致的保护主义终将伤及自身。

如今,对中国投资的质疑和反对已经蔓延到德国等欧洲国家,个别德国政治家近来一再对外强调,德国及欧洲是开放经济体,有必要防止欧洲核心工业利益受到不公平竞争手段的威胁。

目前,德国经济部正在努力推动欧盟层面修改法律,强化对外商投资的审查,以便成员国政府在特定情况下有权阻止非欧盟资本收购本国企业。德国经济部列举了四种应该被禁止的收购情形:一是该投资系外国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二是收购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三是收购方为外国国有企业,四是投资方所属国家限制外商投资,此举剑指中国的意味十分浓厚。

从本质上看,德国限制中国投资的论调是一种投资保护主义。德国在呼吁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却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设置壁垒,这种保护主义倾向不会给德国乃至欧洲经济带来益处。代表德国企业利益的德国工商大会日前公开反对增加新的投资壁垒,该会主席史伟哲(Eric Schweitzer)批评德国政府限制外国投资的做法将伤及德国经济,他表示:“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这样依赖自由市场;我们不能一边关闭自己的市场,一边又等待其他国家对我们敞开市场。”

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西方大公司大举进入发展中国家,既占领了这些国家的市场,也进行了大量投资,西方经济及技术元素“主导”发展中国家某个领域的情况比比皆是。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开始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对外投资步伐,这是企业正常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在投资领域转入了“守势”,其表现出比中国早年大规模引进外资时强烈得多的经济民族主义,它们围绕国家安全所产生的不安之宽泛,与其仍然保持的诸多优势形成强烈反差。更有部分西方保守人士把中国企业“走出去”看成具有国家背景或政府意志,这是对中国发展的偏见和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客观来说,虽然近年来中国也有人围绕外国投资问题谈论“国家安全”,但中国从国家安全角度阻止西方公司进入本国市场的情况很少发生。实际上,中国对谷歌等公司的进入还是持开放态度的,只是要求它们尊重中国法律,不能在政治上搞特殊化。

(张茂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中国 美国 欧洲 投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