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关注童工问题背后的一对矛盾

2016年11月24日 14:49 | 作者:杨绍功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江苏常熟服装城黑作坊雇用童工事件,得到了快速查处,事件中的孩子在案件查处完毕、工厂结算报酬后,将被当地政府送回家乡。然而,许多人却开始担忧:送回原籍不会是此次童工事件的终点,童工问题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次送回原籍而获得根本解决。类似的童工事件究竟该如何善后,让相关部门和关注事件的人们都陷入了纠结。

这些孩子该怎么办?从常熟当地相关部门对服装城展开大规模排查开始,网友们就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了观点交锋:留在当地,这些孩子没有合理合法的依据继续进行劳动、获得报酬;送回原籍,谁也无法保证这些孩子不再成为童工。去留之间,童工们似乎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有人认为,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但这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青春应该在校园里,而不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

在媒体报道中,有一名17岁的小姑娘,坐在挤满高低床的宿舍里,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也曾经是一名童工,现在的她不过是年龄往成年的方向上靠近了一步,迈过了法律规定的16岁的就业门槛,但她所面临的困境与童工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来自贫困的西部农村,同样是辍学后外出打工。她的经历告诉人们:童工现象其实长期存在,一批来自贫困地区儿童,他们的基本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障。

保障儿童权益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的共识。童工事件却警示人们: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并没有想象中的完善,仍存在死角。上述事件中,孩子权益受到侵害,最直接的原因是企业违法和政府监管缺失。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常熟服装城周边有大量服装业黑作坊,这些黑作坊多存在非法雇佣童工现象。尽管,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违者将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但是,这些黑作坊大多相对隐蔽且无证无照,政府对其管理上存在真空,不仅难以清查,更难以处罚。

监管盲点的存在和违法行为的发生,深层次的原因是发展中的矛盾没能得到有效化解。大量黑作坊雇佣童工的背后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类似常熟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存在降低用工成本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西部贫困地区的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辍学后,希望通过打工离开农村,同时赚取报酬补贴家用。两方面需求的错配,形成了非法雇佣童工的黑色利益链条。各地如果不重视化解这对矛盾,不严厉打击这类利益链,就难以有效遏制非法童工现象。

目前,让童工离开黑作坊,把他们送回原籍,与其说是解救,不如说是解围。如果相关的反思和处置仅限于事件本身,那么事件带来的结果可能只是让这些孩子暂时免于从事与年龄不相称的劳动,而不能彻底把他们从贫困的家庭和凋敝的家乡解脱出来。

家庭贫困、乡村凋敝是迫使他们离开家的原因,再往深层去追溯,背后其实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西部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制造业成本上升问题、地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等。这一个个积弊已久、牵涉复杂的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发展中的问题,童工现象只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表征。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政策口号,许多人耳熟能详。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童工现象这类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次生灾害”,不应祸及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中央明确要求,要始终把儿童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和需求。那么,各地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以此次事件为警示,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努力补上那些儿童权益保障漏洞?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童工 孩子 事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