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清弓匠人周晓初

2016年11月28日 16:34 | 作者:邢贺扬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区级非遗的顺利申报,对于在传统弓圈内已经无人不知的周晓初无疑是一种肯定,等待获批的忐忑像流星一样,在周晓初心里一闪而过,不管结果如何他依然要面对的是经济上的窘迫,这对于一位刚刚40岁的非遗传承人来说是个短时间内难以打破的,它直接关系到这门手艺是否还能传承下去。

zhj6b18_b

周晓初的弓都是订单式生产,因为每个人对于弓的拉力等性能要求不一样,周晓初努力做到让每位订户都满意。

zhj6b19_b

白水牛角的白面内画是周晓初的顶级产品,不仅原料制作考究,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在清代也是民间富贵人家的专属。

zhj6b21_b

周晓初收藏着20张清代老弓,这些弓不仅保存完整,性能也完好,他收藏老弓以能挂弓弦为基准,所以他收藏的弓张张能用。

zhj6b22_b

为了制弓,周晓初用自己的住房换租了一套一楼的居室,不大的房间兼具制弓、会客、起居、展览等诸多功能。

zhj6b23_b

目前仅周晓初加几位工人不停生产,虽然恢复了正元号具有特色的各品种产品,但由于纯手工制作,产量难以有大幅度提高。

zhj6b20_b

制弓用的水牛角选用广西甚至东南亚一带的水牛角,单只长度都在80厘米左右,要求无伤,无侧弯,能达到标准的角十分难得。

周晓初自幼受家庭影响,对老北京的鹰鸟文化情有独钟,加上家传“肉攫术”的关系,有机会经常混迹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个鸟市。“老北京养观赏鸽的有三件宝,弓、挎(装鸽子的笼子)、哨。我小时候逛鸟市,还能看见卖弹弓和弩弓的,所以从小就对弓不陌生。清代普通百姓想不经过训练就能掌握精准射击的就是弩弓,打弹丸的那种。那时候弹弓和弩弓属于玩物,但是弩弓的结构、工艺都是筋角复合式的,和传统清弓基本相同。也是机缘巧合,在鸟市上认识了一个朋友,家里早年间是开弓箭铺的,至今家里人会做弓,于是就到人家家里去看。就迷上了,两年后就拜师‘正元号’的孙有元,成为清筋角复合式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周晓初说着。

“之后参加工作,都觉得不得劲儿,心都在弓箭上,挣点儿钱也都干这个了。那时候一年也就做两三张弓。七八年前,终于下决心,辞掉工作回家专心做弓。现在做的清弓大大小小200道工序完全是纯手工的,是长年手工加工对细微变化的经验积累,很多工序还讲究节气,不是这个节气做出来的力就不一样,所以现在一年做20张弓已经是极限了。”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弓箭,清弓是世界上唯一被承认的中国弓型。筋角弓制作在中国迄今为止流传大约有三千多年,我现在的制作技艺完全是按照传统的,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技艺的伟大。别的不说,就制传统弓的材料而言,现代的材料性能就没有超过传统材料的,曾经有人做过胶的实验,效果都没有传统的鳔胶好。很可惜我们的弓箭文化断代年代太久,现代人对于弓箭已经很陌生了,以至于一些错误认识被以讹传讹。比如,很多人认为弓箭是清代满族人带来的,其实不对,清初满族入关之前,汉人的制弓技艺已经很成熟了。满族入关以后发现汉人的技艺比较好,就相互融合借鉴,满族弓箭才日渐完美。”

经过努力,周晓初做的传统清弓已经成为圈里的顶级品,售价也在万余到数万不等,但是受到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用、劣质品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周晓初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手艺养活不了自己,自己这一代都不一定能坚持下来,更别想有人传承了。”

“弓箭承载着博大的文化,很多被人们忽略、遗忘、曲解、误传,很可惜!”在周晓初看来,非遗获批只是开始,他希望除了能有资金支持外,还能够把清弓制作技艺整理成为文字,并辅以视频等形式完整记录,遴选有天赋、喜爱清角弓制作的青年人把这门老手艺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系统地传承下去,“别让它断在咱们手里。”记者 程功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清弓匠人 周晓初 非遗 传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