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从采石工做起的大师:7旬端砚手艺人希望与时俱进

2016年12月05日 14:32 | 作者:宋超 杨雪莉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一张木桌,几把刻刀,这便是端砚制作艺人的家伙。一块石头看似平淡无奇,过了端砚雕刻大师黎铿的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便跃然砚上。

黎铿在雕刻端砚。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黎铿在雕刻端砚。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唐代初期诞生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朝诗人李贺曾描绘端砚雕刻师巧夺天工的技艺。

黎铿,71岁老人,从业50余载,目光如炬,技艺炉火纯青。走进黎铿的工作室,满目都是各式各样的端砚作品。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的他,被誉为端砚泰斗。

大师从采石工做起

1962年,由于家境不好,不到17岁的黎铿进入当时的肇庆市工艺厂当了一名采石工。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跟着师傅到荒郊野岭学习采砚石,并学会了观察和区分各种砚石形成的层次结构,鉴定砚石材质和特点。

采石季一般从9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黎铿每天干完活,还要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山川静寂,冷月如钩。等忙完回到工棚里,师傅和工友已鼾声如雷。一灯如豆,黎铿钻进被窝后,还要捧书夜读。那时他对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等都很感兴趣。

砚坑位于深山,坑洞狭长弯曲。一个个精瘦的身子,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洞坑是凿进去的,不能走,只能爬行,当时背部经常被突出的石头刮伤。”黎铿回忆说。

除了黎铿,当时还有两个年轻人。三个月后,只有黎铿坚持了下来。不过,黎铿至今仍然怀念那段经历,也正是那段艰苦的磨炼,让他懂得珍惜石材,“砚石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不用心设计、雕刻,就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次年,表现出色的黎铿正式入厂当学徒,师从端砚名师罗星培。然而学艺之路更为漫长和艰难。按规定,必须经过3年的学徒期再加上1年的锻炼期方可出师。

在三年学徒期里,黎铿学习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和抛光等,还学习使用不同的刀具,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镂空、通雕等技法。

“进入肇庆市工艺厂学习,当时对于我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黎铿说,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他仍留在车间里细细揣摩师傅的刀法,而同事们晚上一般都去工人文化宫跳交谊舞。为博采众长,他还经常和厂里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师交流。

但当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出《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被泼了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凤凰不美,似鸡。”于是,黎铿连续几日重新反复琢磨造型,改进布局。不久,黎铿再设计《壁虎》砚,师傅仍给他当头棒喝:“缺乏动态感,不生动。”

“受条件限制,我没受过美术科班教育,只能靠努力自学。”机遇总是垂青努力的人。上世纪70年代初,广东省创办工艺美术培训班,黎铿作为学徒的优异代表被选派去学习,老师均是工艺美术圈内的高手。

在此期间,黎铿脱产学习素描、油画、国画、雕塑等技艺。制砚非常讲究“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本身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这次的系统学习让黎铿的艺术素养有了质的飞跃,他也悟出工艺既有工又有艺,雕刻和设计必须结合,这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

生机发自《百鸟鸣春》

1972年,肇庆市工艺厂得到一块上等砚石,上面有一块又圆又大的胭脂火捺。有位老师傅提议,大火捺红似夕阳,可做夕阳下的《百鸟归巢》砚,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黎铿直抒己见,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文件,给工艺美术行业送来了温暖的春风,大火捺更似喷薄而出的红日,不如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寓意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如惊雷乍响!两个字的改动,意义大变,连师傅们也一致叫好。于是,领导把主创任务交给黎铿。

他精心设计构图布局,历经2个多月的连续工作,《百鸟鸣春》砚顺时而出。旭日冉冉,仙鹤、喜鹊、黄莺等百余雀鸟,或振翅高飞,或昂首欢唱,或怡然嬉戏。以国画大写意的浅刀雕出牡丹盛开、腊梅怒放、金菊映日、桃李争艳。小小的端砚上踊跃着春天的生机勃勃。

此砚在当年广交会亮相后,引发如潮好评。那一年,黎铿仅27岁。后来,此砚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百鸟鸣春》砚之后,黎铿优秀作品迭出。《星湖春晓》砚是黎铿大胆创新的又一杰作。1978年,厂里物色到一块石品奇特的麻子坑砚石。为寻找创作灵感,黎铿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写生。

肇庆七星岩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也是他常去写生之地。有一天,黎铿再次游览时,叶剑英游七星岩的石刻诗跃入眼帘:“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黎铿蓦然开窍,砚石上有七颗活眼,恰似七星岩配上烟波浩淼的湖水,真是造化神奇。

几个月后,《星湖春晓》砚诞生了:峭壁奇峰,流云穿岫;绿树红花,蝶舞欢飞;虹桥柳岸,水光潋滟。1979年,《星湖春晓》砚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此,黎铿开创了将本土文化、当地风光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端砚艺术先河。

此后,他的《七星岩古今名刻》砚,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其《七星迎珠》砚、《南粤花开》砚、《盛世龙腾》砚、《双龙戏珠》砚和《端溪鼓砚》先后作为国家珍贵礼品被赠送出去。他还应邀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端砚艺术在海外发扬光大。

要做出“21世纪的作品”

1988年,黎铿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端砚界的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这是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也是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和端砚界的第一人。

近年来,黎铿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创意和设计上。“做就要做到独一无二,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题材相同的不搞,没有创意的不搞,我要做独家的端砚。”黎铿说。

黎铿也仍在坚持自己动手创作,并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徒弟们。在黎铿的徒弟李永聪眼里,师傅在生活中待人谦和,但在制作和传授端砚技艺时又极其严格。“如果设计或雕工不合格,师傅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并要求修正。”

“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能创作出时代的作品。”黎铿认为,端砚同时需要传承和创新,唐宋元明清的端砚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21世纪的作品也应独具一格,“可能我们现在的作品,几十年后、上百年后,一样被后人称为工艺优美的文物”。

为了培养后人,弘扬端砚事业,他坚持打破门户之见,最近几年先后招收了50余名来自国内四大砚区的徒弟,在端砚界的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黎门就占了三位。在他看来,从事端砚工艺,门户不重要,重要的是天赋、品德和艰苦学艺的精神。

在端砚历史的早期,人们更注重端砚的实用功能,后慢慢变为实用和观赏相结合,而现代以来对观赏的要求越来越高。黎铿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近年来端砚有很大发展,但跟其他文化产业还有差距。对于未来,黎铿希望通过锻炼身体和头脑,保持精力,带着徒弟在端砚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

一个端砚作品慢慢雕琢几个月时间,累了就休息一会,然后继续打磨。这是黎铿的工作状态。时代变幻万千,50余载岁月倏忽而逝,而黎铿仍在端坐中承续着千年技艺。

“一个人没有太多年时间,去朝三暮四。”黎铿说,端砚雕刻师必须热爱这个行业,才能沉得下心,“只要坐在雕刻台前,心就静下来了”。

编辑:陈佳

关键词:从采石工做起的大师 7旬端砚手艺人 希望与时俱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