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公共托育”期待相关各方搭把手

上海市政协妇联界别开展"社区公共托育"专题调研

2016年12月06日 14:53 | 来源:联合时报
分享到: 

11月16日,市政协妇联界别开展“社区公共托育”专题调研。委员们实地考察了五角场街道家庭计划服务中心“儿童家园”社区家庭服务点和杨浦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了孩子学苑”两处托育场所,并在新江湾城街道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妇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杨浦区妇联和相关基层机构的情况介绍。完善公共托育服务体系,依托社区为家庭提供就近就便的幼儿托管服务,成为调研共识。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参加调研。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供需缺口大

今年2月21日,全国首个“二孩家庭日”暨二孩家庭关键数据发布会上公布:调查显示高达86.5%的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生育二孩的最大困难。据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2014年的调查,73.4%的祖辈是孩子的主要带养者,但在祖辈带养中,有48.1%的祖辈是处于“无可奈何”带养的窘境。

10月29日,市妇联以微信形式推出“上海市户籍0—3岁婴幼儿托管需求调查”,至11月1日晚截止时间,回收问卷7422份,其中户籍幼儿家庭6886份。调查显示,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的家庭占到了88.15%,其中有73.75%的家庭希望托管点设在社区里。

来自上海市公安局实有人口数据库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0—3岁户籍人口34.1万,实有人口42.2万。另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本市幼儿园累计招收的托班学生为2万余名(含非本市户籍幼儿)。可见,供需缺口相当大。

市政协常委、市第一妇婴副院长孙静说,上海2014年的分娩总数是23.2653万人,2015年的分娩总数是19.1290万人,下降17.78%。截至2016年10月,上海的分娩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大约12%。因为2015年的出生人口基数少,按照这个增长比例,上海2016年的出生人口数量是少于2014年的。只有当2016年的分娩量同比增长21.6%,才能达到2014年的出生人口总数。

孙静说,虽然全面二孩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可能会在今后一两年间,但之前上海已经开始了单独二孩政策,因而在短期出现出生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生育二孩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带养困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绝大多数母亲休完产假就上班了,特别是高龄产妇的上一辈不少年事已高,难以再带养孙辈。”

她认为,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幼儿托管公共服务是“必需品”,但不是由政府单一模式供给,而是“通过政策导向支持不同主体共同参与”。

基层难处多

市民群众对公共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托育机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市场调研座谈中,来自杨浦、徐汇、松江等基层托幼管理和实务机构的人士介绍了相关情况,认为托幼服务存在不少有待突破的瓶颈。

目前,公共托育工作缺少规划,缺少专业性专题性的法规保障落实,这导致推进过程中出现一些部门协调方面的阻碍。而行业标准的滞后,导致硬软件配置的标准缺失,比如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流程等,而这些,恰恰是托育机构规范科学运行的基础。

目前来说,最急需的是两方面的保障:一是人员、经费、设施设备配置保障机制,特别是人力资源;二是需要有一个管理体系保障来确保整个公共托育机构正常运行、长效发展。

来自基层的相关人士认为,应将托育工作纳入公建配套规划,利用各方资源,兼顾设点的合理性和达标性。在依法行政的背景下,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畅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并为行业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社区是基础

新近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包括十分钟步行可达小学,婴幼儿、儿童托管点”。

市政协常委、市妇联挂职副主席黄绮认为,政府层面要有顶层设计,应明确将0-3岁家庭托育纳入公共服务范畴,明确0-3岁早期托育服务的主管部门。因相关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跨部门合作小组,整合资源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

我国在0-3岁早期教育、儿童福利方面的政策法规处于空白阶段,黄绮说,应积极开展相关立法工作调研,系统考量0-3岁早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公共托幼服务体系的形式内容等政策法规。可分层分类设置不同托幼服务、不同托育模式的服务标准、准入门槛以及监管标准,借助机构、社区、企业、早教机构、专业社会组织等为家庭提供保育、教育、托育、健康和福利等多元化的早期服务。

徐逸波认为,依托社区发展公共托育服务,事关百姓幸福,也事关上海未来。应总结目前基层的实践与探索,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推进完善。

编辑:薛鑫

关键词:政协 妇联界别 社区公共托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