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让制造更“聪明”需要集体合力

2016年12月09日 08:42 | 作者:杨绍功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智能制造不是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能实现的,需要更多企业集体共舞才能形成一个“聪明”的生态,进而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新一次腾飞

正在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展示着“聪明的机器”和“聪明的产品”,国内外专家在观点交锋中共同憧憬着人类“聪明”的未来,中国企业家们也充满渴望地在会上探寻怎么让自己的工厂更“聪明”,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让制造更“聪明”其实需要一种集体合力。

展会现场,能看到用微信下单就可以进行个性化生产的西门子生产线,也能看到能书会画的ABB机器人,但是一般人很难察觉到两个独立的企业内部有着怎样的关联。其中隐藏的是一个集成制造的经典案例:西门子没有制造和销售机器人,但库卡、安川、ABB的机器人所用的核心控制器却是西门子制造的,而据说西门子正在用合作企业的机器人来生产自己的控制器。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各有所长的产业链闭环,推动着机器人产品不断升级进步。

中国企业家们似乎没有发现西门子与ABB们之间的秘密。许多企业家在展示自己自动化制造成果的同时,也在与国外同行交流,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制造也迅速变得“聪明”。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许多企业家希望抓住每一个机会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他们有的自己造机器人,有的干脆直接“拿来主义”从国外买机器人。但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并不能长久地解决成本高企的问题,因为高精尖的机器同样耗费不菲。以往引进一项新潮的技术就可以盈利的“旧态”不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

从企业家们的表现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现状:技术创新遇到瓶颈,单纯的“拿来主义”也遇到瓶颈。虽然大家都看到了智能制造的前景,但是谁也迈不过“聪明”与“不聪明”之间的那道鸿沟。问题出在哪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提到了“集成”二字。翻阅国外的材料,不难发现外国人提得更多的是“集成制造”(Integrated Manufacturing)而非“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集成”的概念还可以从前述的企业间协作继续拓展,从一个机器人制造产业链,拓展到机器人生产服务体系。从工业应用到生活应用的众多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各展所长。

在一个集成的体系中,环环生产的智能化,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生产是“聪明”的,还可以让产品的使用环境也是“聪明”的。比如,有企业发明了微信,有企业实现了微信下单生产订制产品,于是用户个体的需求就能直接与生产线对接。这不正是我们的供给侧改革想解决的问题吗?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制造的驱动力正是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一家中国企业在生产的每一包纸巾上都印上了“物联码”,确保消费者投诉时可以及时追溯生产信息。他们甚至可以在产线上安装更多探测器,以收集更多产品生产的数据,随时接受消费者的查证,这样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集成的结果。

其实,即便西方国家有关于智能制造“集成”的经典案例,他们也没能全面推开普及。想要抓住“集成”这个秘方,不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宏观引导,更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加强关联,形成互信互助的生态。没有王冠,把宝石配在草帽上,可能是一种行为艺术,却很难组成一件好的产品。因此,如果要想让自己更“聪明”,应该让别人和自己都“聪明”起来。智能制造不是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能实现的,需要更多企业集体共舞才能形成一个“聪明”的生态,进而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新一次腾飞。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制造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