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北大的精神传统到底是什么?

2016年12月12日 13:27 | 作者:宇文利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不是一时一节间汲汲汩汩的细水泉涌,也不是无时无刻都浩浩汤汤的平川洪流。从时间、空间和人事相结合的角度看,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生长和扎根,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演绎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

W020161212283598591302

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上 以天地苍生福祉为念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历史比北大更悠久,那么,其历史和精神传统有哪些独特与卓越之处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大最突出的精神传统是自由主义,如果说这一“精神传统”中确有包容学术多元、崇尚学术思想自由的一面,这并不为过。但如果认为某种思想主张和流派是北大唯一的精神传统,那就不确切甚至充满误解。

自由的根本含义,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作为生存主张的自由主义,往往是以个人主义为内核,以个体基于心灵体验和至上感悟为特征的核心价值观;若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言说,则是具有强烈政治志趣的主张,以自由作为支点和中心,并以自由意志在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系统中的存在与贯彻作为主要政治价值取向的思想流派。

北大在历史上的剧变中并未真正植入与资本主义发展生息相同的自由主义的基因,在笔者看来,其原因至少有三条:一、北大由封建主义的清王朝官办,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和社会动荡中虽经搬自西方的自由思想的袭扰,但却始终未充分地获得、生发和张扬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理念;二、在上世纪前30年代所进行的以青年派和东方派、保守派和西化派、文化本位论和文化世界化为对垒双方的论战中,看似占据上风的西化派也并未充分贯彻西方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理念;三、无论国家政权随着时代如何变革和更新,北大的主导理念始终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上、以天地苍生福祉为念。这与形而上的自由主义主张不仅在实践指向上不同,在价值坐标和精神格调上也迥异。

因此,北大的精神正统理应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它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统相融合,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自由人格本来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不是一时一节间汲汲汩汩的细水泉涌,也不是无时无刻都浩浩汤汤的平川洪流。从时间、空间和人事相结合的角度看,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生长和扎根,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演绎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

谈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不得不提李大钊

谈及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起源,不得不首先提到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后任政治系、经济系和史学系的课程教授。李大钊早年(1913-1916)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从河上肇、安部矶雄、幸德秋水等人的思想体系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1918年开始,李大钊陆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著作。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一些科系和其他高校开设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实践的课程。他还在北大红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集资建立了收藏共产主义图书的藏书室“亢慕义斋”,启动了以学术和科学的视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第一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得以扎根,与以李大钊为首的一批北大人分不开,后者还包括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等骨干。此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扎根构成了其精神传统之“起”,当然,它在发展节奏上还处于“轻”与“缓”之样态——“轻”是说其影响力还不大,“缓”则指其传播力度、范围和速度仍受局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理想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中国化、走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时期,此间大凡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真谛的人最终都成为革命的领路人,而那些只会背诵马克思主义课本和教条的人则被淘汰出鲜活的中国革命实践的大局。在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与北大有关联的人就占了6席。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尽管北大仍旧传承着传统中国的文脉和本土思想的命脉,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逐渐现代化和革命化了,北大逐渐成为一所革命学府。

图3

老学校焕发了新生机也承载了新使命

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应该是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发展的“重”和“急”的阶段,也是北大精神从传统到现代、从古典风雅到革命时尚、从重文守礼到重马克思主义守革命立场的“转”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哲学和党的指导思想,北大这座老学校焕发了新生机,也承载了新使命。此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已借助体制化手段上升为北大在新时代的精神主潮。在这种思想传统的转换中,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新制度下马克思主义传统对北大学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浸润,当然,也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急风暴雨,目睹了某种意义上隐藏的血迹和泪痕。这一时期是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转换期,由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传统是北大精神文化和思想系统中的主导传统,也是北大作为新时代大学的主要精神特征了。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思想观念多样化、价值立场多元化的趋势,这与全球化的时代变奏分不开,也受世界范围内多元主义价值观兴盛的影响。一时间,北大变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集中营,也成为各种思潮风云际会的重镇。这一特征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遭逢的“合”的时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经历“起”“承”和“转”之后的融合的阶段。就当下情势看,北大的校园面积并不大,主流是马克思主义,但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观念也有表现,这是当今时代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命运的真实写照与缩影。不过,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代表了人类发展规律、趋势和终极价值关怀的科学,它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在这个“合”的阶段中去整合、化合并融合各种思潮。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仍将会在北大的思想旗帜上熠熠闪光、在北大的精神史上发出灿烂光芒。

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最终是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宇文利(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北大 马克思主义 传统 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