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支撑与文化供给

2016年12月15日 15:33 | 作者:于平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2016中国(深圳)文化科技周有一个很客观的主题,“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这个主题延伸开来讲,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支撑与文化供给,一个是技术手段,一个是它提供的文化内容。

“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指的是文化工作者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更便捷,路径更通畅。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科技自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各类文化内容和艺术样式的表现力,推动文化艺术领域装备制造技术和服务技术的发展。三是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和创新体系。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之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融合。“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实际上讲的是第三个方面——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和创新体系。

科技进步历来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都有着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崛起,二是大众文化勃兴。大众文化勃兴是全民喜闻乐见的现象,尤其是互联网出现后,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大众不再只是文化创造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者。信息技术之快给群众提供了诸多便利,如互联网的普及大大缩短了人们的时间利用单位等,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零距离”。

过去讲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文化产品,二是提供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本身又是让大众享受和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有经营性和公益性之分。我们将经营性文化服务称为“文化经营”,而通常讲的文化服务主要是指公益性文化服务,这种文化服务要实现“零距离”,就要体现“四性”的特征,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

“零距离”讲的是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这与文化供给分不开。便捷只是文化的传播方式,任何文化内容都可以利用这种便捷加以传播。文化供给,既要“依靠人民”,又要和“教育人民”结合起来,这意味着文化的最大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个讲话针对的是文艺工作者,与此同时,也给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坚持服务人民;三是勇于创新创造;四是坚守艺术理想。在谈科技支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零距离的时候,文化工作者更要去思考我们所要传播给大众的内容,应该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持用积极的、精湛的、高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教育大众。

什么是“积极的文化”?这又回到“文化供给”的命题上来。积极的文艺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它鼓舞人们在黑暗前面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馋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什么是“精湛的艺术”?总书记在诠释这个概念时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科技的重要性。什么是“高尚的文艺”?就是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在讨论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支撑时要思考文化供给?科技支撑作为传播手段,根本而言是服务于文化供给的内容传输的。文化供给的内容传输,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更是文化创造的问题。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目的是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和增长需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是一个可以在静止状态中评估的对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实践的进步都会促进其文化品位的攀升。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是其基本需求的共识性呈现,不同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不同的,增长需求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质在于保障他们需求的公平性和优质性,公平性就是通过“零距离”实现人人共享,它更多是通过科技支撑来保障,而优质性则是通过优化文化供给,为群众提供推陈出新、精益求精的文化产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科技支撑 文化供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