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7北京东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王钢:关于加强东城区皇城历史文脉保护的建议

2016年12月22日 09:31 | 作者:刘小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东城区政协委员王钢:关于加强东城区皇城历史文脉保护的建议

taimiao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刘小源)皇城原是为明清皇室服务的机构所在地,是紫禁城的屏藩和外延,平民百姓不得涉足。按《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思想,统一设计规划,如今已成为北京历史文脉的精华所在。这里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为皇家服务的坛庙、寺观、衙署、府库和仓场等建筑类型,多有遗迹或地名可寻,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城建设最后一个典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废除帝制、迁都降府、军阀混战、日伪强占等因素,北京皇城逐步被破坏。城门城墙被拆除、百姓进住、建造楼宇、坛庙衙署改变用途,皇家文化丧失殆尽。1987年,随着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皇城的保护重新为人们所重视。作为故宫紫禁城的风貌控制区,皇城内有14片区域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但沉疴难愈,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皇城历史文脉的恢复与传承任重道远。

皇城内70%的区划归属东城,皇城内的文化遗存也以东城居多,保护皇城文化东城区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东西城也应联合行动、协调一致,统一采取措施疏解人口、去除有违历史风貌的城市功能,将皇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区域,恢复历史文脉、整合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皇城。所以,在正在召开的政协北京市东城区第十四届会议上,东城区政协委员王钢表示,要加强东城区皇城历史文脉的保护。

在东城区皇城历史文脉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太庙、社稷坛的管理使用单位杂乱,保护不力,有外单位长期占据,无法全面体现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太庙、社稷坛等文物建筑虽然对外开放,但功能混乱,管理松散;内部举办的各种歌舞活动、临时画展、婚纱摄影、补习学校等项目,不体现皇家文化内涵,不符合历史文脉的原真性。

(二)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普度寺等一批文物建筑长期封闭闲置,无法彰显其文化价值

曾经开放的皇史宬、普度寺已经关闭;宣仁庙本已修缮,却长期被占用。

(三)皇城文化的整体保护有待加强

皇城内部分地块功能不合理、人口密度过高,有待疏解外迁;皇城根遗址公园周边的建设对皇城风貌冲击较大;故宫东侧的南池子改造项目,是古都风貌保护的败笔,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黄牌”。皇城的水系河道、城门城墙遗址、仓场府库遗迹、历史地名等文化因素,有待进一步恢复和保护。

基于这些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东城区政协委员王钢建议:

(一)加强立法,逐步收回太庙、社稷坛、皇史宬的使用权,交还故宫博物院

太庙、社稷坛、皇史宬与故宫一道,构成了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精华,是“大故宫”文化内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以腾退后的大高玄殿为参照,经彻底修缮保护后一并交由故宫博物院统一管理。针对故宫及其周边相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撑力度及细化。应通过专项立法体现对故宫及周边相关文物的整体保护,按专项法规逐步收回太庙、社稷坛、皇史宬等的使用权,交还故宫博物院。

(二)协调故宫周边文化环境,将太庙、社稷坛、皇史宬等项目增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应协调故宫周边文物环境的和谐发展,整体保护。对于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大高玄殿、端门等遗产点,以及太庙、社稷坛、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等周边区域。建议由故宫牵头,统一管理,提升文化品牌,作为故宫的延伸项目,增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整体保护北京皇城文化特色

皇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盘式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及历史地名。保持皇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保持完整的城市色彩效果,保持皇城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

(四)规范皇城属性,制定管理办法

加强皇城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腾退和合理利用;加快对皇城内文保单位不合理使用情况的调整和改善,首先改善皇史宬、宣仁庙、凝和庙、京师大学堂、嵩祝寺与智珠寺、陈独秀故居等文物的环境;逐步向外疏解皇城内的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加大拆除皇城内违法建设的力度,不在皇城内新建大型的商业、办公、医疗、学校等公共建筑;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皇城 东城区 历史 文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