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政治保障

2016年12月23日 09:35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我国环境治理正在跳出单纯为治污而治污的窠臼,改为综合推进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修复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创建新的生态涵养和发育空间。这些工作早些年我们为何做不好,关键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转型升级的阶段。

12月2日起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简称《办法》),昨天全文向社会公布。该《办法》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作为考核对象,重点考核省一级党政领导和省级部门履行本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过得失。(相关报道见A3版)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的国家安全观,生态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之中。2015年8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简称《追究办法》)颁布实施。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负起“生态责任”,就要建立起一套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考核的科学体系。在《追究办法》牵引下,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保部、中组部联手制定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加上昨天公布的《考核办法》,对党政领导干部和省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有了包括党内法规和国家级行政规章的“四件套”。

生态文明建设先考核党政领导,破坏生态文明建设先追责党政领导,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国际上迄今无此先例。诚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抓住了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少数,把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同样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色之一。

得益于强冷空气扩散,持续一周的北方重雾霾昨天终于消退,黄淮平原的严重雾霾程度明显减轻。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考核办法》,以及国家多部委参与构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让公众大大增强了治霾治污的信心和期待。

先污染后治理,是历史上许多西方国家应对环境危机采取的普遍做法。什么污染严重就重点治理什么,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通行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但难以持续保证治理效果,而且容易陷入污染此起彼伏的怪圈。近年来,社会舆论面对受损严重的生态环境,抱怨中国各大类污染物排放是发达国家多少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成因——中国现在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和现在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对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正在跳出单纯为治污而治污的窠臼,改为综合推进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修复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尽量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创建新的生态涵养和发育空间。这些工作包括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耕地隔年轮种、渔业季节性禁捕、地下水回灌、流域性治水截污、垃圾分类、中小矿山关停、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节能减排、碳汇交易,淘汰“三高产能”等等。尤其是今年年初起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之“两去一降一补”,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十分有利。这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就摆在那里,早些年我们为何做不好,除了认识上有个过程,关键是早些年中国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转型升级的阶段。

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中带周期特性的阶段,只要发展阶段大体到了,过去看不清和改不动的东西,就能逐步看清楚和改起来。经济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而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建设一旦与生态文明建设挂钩,转化为一整套目标评价、考核与问责体系,就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由政治与经济双轮驱动,未来数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展,完全可以好于人们的预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生态 建设 文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