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太多人难达到文物修复师淡然的状态

2016年12月27日 11:08 | 作者:游晓鹏 | 来源:大河报
分享到: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票房遇冷,但导演萧寒主编的同名书籍却引发关注。12月25日,该书撰稿、河南籍作家绿妖,参与书籍插图拍摄的摄影师陈卓和该书策划杨晓燕来到郑州,做客松社书店并分享了创作历程。


8682993966ab3db


纸质书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有何不同?绿妖认为文字与影像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纸质提供了更有深度的阅读。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独立作家,今年8月,绿妖在郑州参加完活动后收到了杨晓燕的写作邀约,“杨老师说首先你必须看一个纪录片”。

“那些文物修复师的生活状态吸引了我,淡然,不焦灼。身边有太多人都无法达到这种状态。”绿妖说。于是,之前对文物几乎没有太多接触的她开始啃有关故宫的影像资料和几十万字的素材,并跟随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团队泡在故宫里采访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当真正接触到已是“网红”的他们,绿妖也有了更多感性认识,“王津是修钟表的,他走路的动作都透着一种‘精密’;王有亮修青铜,他的性格非常大气;屈峰相对年轻些,但长年在故宫工作也让他的气质跟刚进来的年轻人完全不同”。绿妖也特别感触于修复师的独特语言系统和师承制,前者是一种手艺人的行话,于是书籍采取了口述为主的形式以作保留;后者则让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呈现这种极为传统的传承方式,观照上下两代师徒的相互关系,而在纪录片里面这些都是没有的。

故宫文物修复师“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让很多网友羡慕,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并没有机会选择这样的事业。绿妖告诉大河报记者,其实很多修复师也不是一开始就能选择或者钟情于这个工作的,曾经有人下了班都不愿提自己的工作,但他们最终承袭了工匠精神。他们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一个外表看起来寂寞枯燥的工作只要认真做下去,“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回报你”。

编辑:陈佳

关键词:太多人难达到 文物修复师 淡然的状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