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杨宜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2016年12月29日 10:38 | 作者:杨宜勇 | 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 

编者按

12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成绩,阐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对2017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经济工作的总方针。本期刊发的文章,对此给予阐释,以飨读者。

一、 只有认识新常态,才能适应新常态;只有把握新常态,才能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从未有过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既要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又要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基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必须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积极适应新常态;只有准确把握新常态,才能正确引领新常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和政策体系,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才能顺利过关。

经济新常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场挑战,归根结底是机遇大于挑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然而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展望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相信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 适应新常态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同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相契合,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新期待相呼应。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宏大主题。

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一定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势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鲜明主线。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超过投资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杨宜勇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政策框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