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一束光”如何点亮了“一座城”?——武汉中国光谷“发展基因”透视

2016年12月29日 18:01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武汉12月29日电 30年前,地处“九省通衢”武汉东南角的东湖高新区,虽然是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但因离武汉主城区较远,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

现在,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占比超八成;平均每天新增专利近44件,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平均每天15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漫步园区,有如回到青春澎湃的大学校园;伴随着一系列创新要素的集聚,被称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每天都在上演着创新创业追梦故事。

从一束光纤开始“发家”,经过30年的创业壮大,光谷目前光电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三足鼎立”,成为观察我国高新产业聚集、创新创业培育的典型样本。

孕育光谷的“发展基因”,藏着哪些奥秘?

光谷产业发展凭什么能做成:“定力”+“魄力”打造“拳头”产业

“中国光谷”,可不是一开始就落在武汉东湖之畔。本世纪初,国内曾出现过多地参与的光谷争夺战。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全球对光纤等光通信产品市场需求激增,产业前景看好。一共有不下10个城市出台过发展光电产业、建设“光谷”的规划。

面对激烈竞争,立足光电主业,既讲“定力”,又打“魄力”,做一个产业就扎实做到底,培育产业“闭环”,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应对之策。

烽火科技与长飞光纤,是武汉光谷建设的“扛旗者”。17年前,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改制组建的烽火科技,侧重于通信设备技术研发。1988年由中外合资成立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体在光纤光缆研发生产。

烽火科技总裁戈俊说,烽火改制成立后,到底是深耕光电通信,还是多元化、跨行业发展,摆在面前的各种诱惑非常多。但若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到过多领域,结果就只能是浅尝辄止,被排挤到价值链的边缘,“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光纤领域资本收益率并不高,比房地产、金融行业要差远了。”在长飞工作25年的副总裁闫长鹍说。尤其是2000年左右,世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光纤行业市场销售腰斩,“但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做好本行”。

不忘初心,专注创新。今年8月,烽火科技宣布,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可供48亿人同时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上通话的技术。这是烽火科技3年来,连续5次刷新世界纪录。

同样的专注让长飞从完全依赖外方技术设备供应,发展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光纤供应商,唯一同时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工艺的企业,参与制定7项国际标准的全球“领跑者”。

咬定光电产业这个“垛口”冲锋。目前武汉高新区内光电企业数量,从2000年前的480多家,到现在接近2000家;产值也从108亿元猛增至4420亿元。光谷的光纤光缆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器等光器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两项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超过60%。

“光谷”之前冠上“中国”这个响亮的称谓,再无争议。

光电子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后,武汉东湖高新区选择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围”,成为光谷再创业、再出发的产业路径选择。

在烽火与长飞代表中国在光通信领域参与全球竞争之时,一家带有传奇色彩的医药企业,在光谷悄然诞生,并奠定了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1988年,武汉大学7名硕士毕业后,放弃分配好的工作,选择下海创业:从公厕收集人体尿液,提炼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原料尿激酶。

“当初一共在武汉市区承包了20多个公厕,每个公厕每月承包费为100元。其中汉口民意路公厕,每天可以收尿12吨。”7名硕士中的领头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的艾路明回忆说。

东挪西凑了2000元注册公司;从印染厂购置上千个用完的染料桶,分批摆在各个公厕;再租个民房买10口土缸,几台废旧机电设备提炼产品……7名下海研究生就这样走上每天骑着三轮车,奔波各个公厕收尿的创业之路。

依靠收尿提取尿激酶,这个曾经的小作坊企业日益壮大。1997年,人福医药成为光谷首家上市公司。现在,人福发展成为每年推出一个临床一类新药上市的知名医疗集团。

人福医药打出牌子后,自2008年以来,光谷先后引进辉瑞、拜耳、华大基因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聚集收入过亿元企业48家,形成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药生产、医药物流的产业体系。当年的一片荒地,成了现在的光谷生物城,汇聚医药企业1000多家,在全国上百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目前位列第二。

在高端制造领域,目前年产百万台智能终端的联想、投产国内首条采用低温多晶硅第六代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华星光电、总投资过千亿打造“中国芯”的国家存储器项目等一批企业,都聚集在光谷,芯片、显示、终端的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过去五年,光谷依靠光电子、生物、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企业总产值实现从四千亿元到突破万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说,“这背后靠的就是,保持不随波逐流的战略定力,抓住不放弃机遇的战术魄力。”

光谷凭什么吸引人:诚意+环境

10年前,正在美国企业工作的闫大鹏,从来没有想到,他会来武汉,来光谷。

“我在山东出生长大,读书教书都在南京,后来去美国留学,和武汉一直没啥联系。要说有联系,也许就是南京和武汉都是‘火炉’。”他说。

如今,闫大鹏在光谷牵头研制的中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早已问世,两万瓦光纤激光器也已完成装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

说到光谷,好多人都在说光纤。借助光纤来释放激光能量的光纤激光器,属于最新一代激光器,耗电量低,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制造、3D打印等领域。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光纤激光器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作为这项技术的领头人,闫大鹏来光谷的故事得从2006年开始说起。当时正回国在武汉参加“2006年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的他,成了华工科技“相中”合作的“意中人”。华工科技当时不仅是国内激光龙头企业,也是光谷重要的企业孵化器。

“华工科技负责人当时刚从广州出完差,晚上飞到武汉时,我已在北京准备第二天返美;没想到对方马不停蹄连夜从武汉坐飞机,追到北京,我们彻夜长谈,一拍即合。”闫大鹏回忆说。

光谷的“求才若渴”,让闫大鹏决定在光谷大展拳脚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通讯工程专业本科生夏里峰正在收拾大学宿舍,前往深圳开始职场生活。

在大三就参与了PPTV早期创业的夏里峰,在深圳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业梦”。工作三年后,他回到武汉,遇到软件学院毕业的校友黄承松,两人携手创办网络公司。

现在他俩创办的“卷皮网”,主打百元以下平价电商,年成交金额达数十亿元,用户规模已近1亿,还入选中国互联网协会评选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员工从最初的5个人,扩展到上千人。

走进卷皮网办公地,年青充满活力的脸庞,装饰花样百出的工位,彰显这家“独角兽”企业的蓬勃生机。“在光谷,只要有创业火花,就能找到合适的队友,共同追逐创业梦想。”夏里峰说。

闫大鹏与夏里峰,代表着光谷近年来得以迅猛发展的两大关键群体:引进的科研人才和年轻的创业人才。

在这块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校与科研院所云集,分布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武汉邮科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在内的近百所教学科研机构,聚集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是我国第二大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期以来,光谷就像低调蛰伏的草原,但遇到火星,就能形成燎原之势。”东湖高新区原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健群如此描述。

2009年,光谷开始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有针对性实施人才计划。重点围绕光电等5大产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与各类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最高可获得上千万元的无偿资助或股权投资。

光谷推出实施的“青桐计划”为在校或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量身定制,激发出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潜能,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吸引大学生纷纷留在或者回流光谷创业、就业。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让人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

目前,包括闫大鹏在内的4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00多名博士、4万多名硕士,以及上千个夏里峰那样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光谷聚集。无论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能在光谷“发光发热”,逐步演化为“引进一个人才、带领一支团队、推动一项产业”的生态圈“磁场”。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介绍,光谷70%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本土培养,36家上市企业中近30家是大学生创办的,“这是光谷最引以为豪的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光谷的支柱。”他说,依靠人才聚集,光谷从“一束光”演变为“一座城”。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武汉中国光谷 发展基因 透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