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专家详解:为何宏观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感差异大?

2017年01月03日 09:00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治国水平的高低,则在治税上得以充分体现。当前,社会上对于减税存有太多的曲解和谬识,不仅掩盖了诸多问题的实质,而且干扰了政策制定,处理好减税的问题则成为治税的焦点和关键。我国当前应实行新的减税思维和举措,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减税——只是泛泛地下调税负或减免税收,也非简单地“一减了之”,其要义在于“以调促优”,即以税负结构的调整,优化税制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动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构筑全球新战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抢占发展先机。

一、 减税:两重矛盾下的困境

当前,社会上围绕减税出现了多种声音和争论。支持减税者认为,企业税收成本过高、居民税负感过重导致当前经济增长乏力;反对减税者则认为,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宏观税负并不高,减税空间不大,并且减税难以改变经济形势。此外,在支持减税的观点之中,又存在如何减税的争论。从表征上而言,当前减税面临着似乎难以解决的两重矛盾:

其一,宏观名义税负与居民、企业实际税负感存在较大差异的矛盾。税负高低是中国近年来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从调查来看,企业和居民普遍反映税负过重,并认为这是抑制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指标数据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按照统一口径衡量,无论是小口径、中口径,还是大口径,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税负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与居民、企业实际税负感之间形成明显差异。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感意味着需要减税,而从宏观税负水平视角来看,又似乎不存在多少减税的空间。因而,看似存在难以有效解决的矛盾

其二,抑制经济下行的减税需要与财政收支尖锐的矛盾。虽然减负并不等同于减税,但减税历来是应对经济下行的重要措施。当前,需求萎缩与供需脱节,加之企业债务加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引发整个宏观层面的需求不足、投资下降、创新乏力、资产负债表恶化等,从而形成连锁下行链条,使国民经济面临自增强式下行危险。应对这种状况,必然需要减税,使企业“轻装上阵”,激发经济活力。然而,随着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特别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应对环境修复治理、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以及“补短板”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财政风险陡然上升。因此,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大规模的减税,可能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引发公共风险。既要减税,又要增加财政支出,财政仿佛陷入两难境地。

这两重矛盾,困扰着当前减税问题。从前段时间来看,我国实施了包括“营改增”在内的诸多减税措施,并试图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解决减税与财政收支压力的矛盾。但这两重矛盾并没有得以解决,居民和企业普遍反映税负感仍很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编辑:梁霄

关键词:税负 减税 企业 调整 居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