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看春运

2017年01月04日 11:20 | 作者:肖纯 |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又是一年春运时,又有媒体闭着眼睛使用“史上最难春运”的字眼。

春运是人类规模最大的迁徙。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阻挡不了人们对家的思念,将一年一度的春运推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让铁老大成为春运当仁不让的主角。但若买票及运输系统都按春运的需求来设计建设,会造成平时的浪费。春运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只能尽力。

春运问题,归根结底是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短期内难寻求治本之策。单就春运运力本身来说,是否还有提高空间,便值得探讨一二。

中短期而言是规范市场,对一切扰乱春运秩序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拿出治乱的重典。更重要的还是增加铁路供给,事实上这也确实是国家和铁路部门的主攻方向。沪汉蓉之后,沪昆高铁贯通,徐兰高铁也紧随其后,沿海与内陆的往来越来越便捷。

为什么高铁越修越多,运力依旧紧张?这里需要明确,之前由于出行不便,国民出行需求被大大低估,高铁的出现刺激了这种需求。此外,高铁分流了一部分民航客流,很多原来坐飞机的旅客转而选择高铁,所以铁路依然是压力山大。

这其实也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动态平衡的生动阐释:铁路发挥最大效应的运输区间是500到1000公里,民航是1000公里以上。之前双方总是同台竞争造成内耗,随着高铁逼停的中短途航线越来越多,本不该民航承担的运能被“淘汰”。民航将释放的运能投到远程市场,反而更加繁荣。近两年航空公司的国际业务异常红火,就是明证。

这样的变化同样重塑了城市的格局。武汉得益于高铁建设,成为高铁时代的客运枢纽。与之对应的,天河机场客流量暂时受到影响。随着武汉调整策略,通过国际航线找到新的增长点,成功走出低谷。而武汉发达的高铁网,为空铁联运提供了便利,很多周边城市和省份的旅客坐高铁来武汉飞往世界。在高铁和民航的强强联合下,航空门户呼之欲出。

梦想要丰满,现实也要给力;发展要深谋远虑,也要解燃眉之急。优化供需结构,更努力的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本职工作。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春运 高铁 改革 民航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