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艺术作品是如何展现英国历史的

2017年01月04日 15:08 | 作者:韩宏/译 | 来源:界面
分享到: 

成为英国人意味着什么?你可以从英国的一系列现代艺术画廊中探寻到问题的答案。当然答案可能是多样或矛盾的,但同时它们也令人感到宽慰,它们以一种最佳的艺术形式,讲述着我们曾经生活的黑暗时代。从大英博物馆(凯尔特馆)到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欧洲艺术和手工艺品馆,1600年至1815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到泰特美术馆(艺术家和帝国),很多伟大的英国收藏就像是一张魔毯让我们有了进行无限重新解读的可能。


63101948_3


肖像、珠宝、雕塑、珍贵的相片、蜡画和华美的东方版画组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拼贴艺术图景无不在诉说着一个简单且毋庸置疑的真相:英国的文化就是一种拼贴文化,它由一大批业余的收藏家创造出来,是高品味和宝贵藏品的折衷融合。在我们不断积累的文化艺术作品展柜里,从海军地图到土著袖珍画,几乎你所说的关于英国的一切都是真的——同时,反面也同样成立。无论你爱它还是厌恶他,在英伦三岛我们可以宣称英国文化几乎与所有图腾有着莫大渊源——全球的、欧洲的、国族的、运动的、道德的、民间的或者性相关的——但我们也总是与英国本身特性不期而遇。

英国性则来源于地理的意外事件。它是一种岛国文化。泰特美术馆的第一区名为“艺术家和帝国”,参观者能够到在航海地图和满鬓斑白的水手画像中看到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Millais)所画的《西北通道》(The North-West Passage)。

海是造就英国文化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它依然从诸多方面型塑着英国的民族个性。有三分之一的英国人住在离海6英里的海岸区中。YouGov最近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出,在英国人评选出的10件“英国最棒的事”中,“英国是个岛国”排到了第6。海洋是人类最好的屏障,同时它也是绝佳的自然通道。住在水边的人总是与众不同。岛民有着完全不同的体征、心理和视野。因此,海洋不仅定义了英国人——它还鼓励他们成为海盗、商人、旅行家、探险家和帝国建造者。它还融入到我们的文学和想象以及一种存在的理由当中。

海洋不仅为岛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交流渠道进而对其生活产生影响,它同样让英国人生发出独特的隐私观念。岛国人民观念更加的偏狭——这种性格表现为目中无人、与世隔绝、孤高自傲、倾向于扩张且容易自我满足。

第一批到达英伦三岛的是凯尔特人,他们漂洋过海在此建立起文化和社会。许多现代英国人依然能从凯尔特人身上寻找到某种联系。大英博物馆凯尔特馆馆长茱莉亚·法雷(Julia Farley)表示,这些祖先的历史“极其复杂。你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定义凯尔特文化,从艺术乃至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热爱‘凯尔特’这个概念的原因——因为它是如此的不稳定。”

法雷并不确切地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博物馆参观者“喜欢来自古老世界中的展品”。数据显示:每年有将近10万人来到塞恩斯伯里画廊(Sainsbury Gallery)欣赏馆内收藏的300多件文明时代之前的凯尔特珍品。法雷最喜欢的馆藏是出土于丹麦的Gundestrup大锅,这件藏品是多文化主题的一个典例。尽管它在凯尔特文化圈外被生产出来(据称有可能是在巴尔干半岛),但它充满了可爱的凯尔特文化符号:一个牵着一头公羊的神,一个骑在一条大鱼上的男人,一个被猎犬簇拥着的女战士。“它召唤出了一个失落的世界,”法雷说,“以及它古老的魔力。”

凯尔特人的敌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同样越洋入侵英伦三岛。据史料记载,他们的攻势如此之强烈,以至于凯尔特人只能“像逃离火灾一样”向西仓皇逃窜。

法雷指出,要挑战这种传统的看法并认为凯尔特和撒克逊之间实现了通婚是可能的。“在谈论我们的过去的时候,”她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总是关于如何定义。”

2008年,《泰晤士报》曾尝试选出一句“英国”格言来厘清我们的民族个性:要求是能够与法国“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的口号一样言简意赅,但又能比“酷不列颠尼亚”要高深一些。读者开始大显身手。他们的建议包括“酒鬼、胖子、宾戈、反社会行为、特斯科”(Dipso。 Fatso。 Bingo。 Asbo。 Tesco。)。在这格言之后紧跟着一句:“请不要再生造什么格言了,我们是英国人。”

英国早期的历史是相当边缘化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这么讨厌格言这种形式。尽管如此,这些幸免于难的人开始把自己称为“英国人”(Englysshe),这种说法也开始广为流传。现在,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也开始折射出了一种全新的自信,他们的使命宣言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哦,勇敢的新世界”。

在一个缓慢的起步之后,他们开始成了全球冒险家,一边掠夺一边传教,在这个已探明世界中——从北美东海岸到澳大利亚博特尼湾的广大领域中——传播英语、弘扬英国性。

英语以及其承载的意涵有一种独特“粘性”,它的依附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它有时更像是一种文化病毒,通过一种自信的姿态让一切形式的国际交流都深受其害。

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最新开放的画廊的第一个房间里,参观者们能够看到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创作的波塞冬和特里同像(Neptune and Triton),塑像旁边则是卢多维卡·阿尔贝特妮(Ludovica Albertoni)的陶制雕像,卢多维卡·阿尔贝特妮是16世纪的一个圣女,她终其一生都在照顾穷人和病患。

目前,该展馆主要的展品来自于贝尔尼尼、卡拉瓦乔以及其他18世纪的欧洲艺术。它也显示出英国参与到欧洲以及更广阔世界的文化中的强烈热情。交换的回报就在于为英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来自海峡对岸的启蒙运动式的生活乐趣,伟大的伏尔泰为英国带来了一场知识界的大变动。

尽管如此,在政治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英国在这个充满可能的世界中并没有最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英国启蒙运动的经验显得更加直接,也更加令人不安。

美国的《独立宣言》是启蒙运动在美洲的翻版。它在英国的“13个殖民地”得以推广实施,同时也给了这个“日不落”帝国莫大的启发。

在泰特美术馆,艺术和帝国主义在贩卖奴隶的影响下相遇了。在一则宣传视频中,沙米-查克拉巴提(Shami Chakrabarti)提醒参观者,“大英帝国创造出了不少伟大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无一不是以全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血汗为代价的。”当然,英国人本身也付出了许多。米尔班克(Millbank)是一处监狱,囚犯从此处被驱逐到新南威尔士。此外,泰特美术馆的别名又叫做亨利·泰特(Henry Tate)美术馆,亨利·泰特正是通过在奴隶交易中贩卖糖发家致富的。

还有一件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泰特美术馆藏有大量的伟大英国艺术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而透纳恰恰是一个反奴隶贸易者。透纳的《奴隶船》——原名为《奴隶将尸体和气若游丝的人抛入海中——台风降至》(Slaver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Typhoon Coming On),从1840年开始对外展出——并不是艺术家和帝国展区的作品,但是不少小艺术家在作品中生动再现了奴隶贸易的可怖。

泰特美术馆的作品再一次警醒了英国人,他们已然不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一些不与时移的陷阱将永远存在。举例而言,一张被遗忘的画作在储物间里尘封了50余载。现在,属于它的时刻已经到来。

伊丽莎白·巴特勒(Elizabeth Butler)的《溃不成军:贾拉拉巴德,1842年1月13日》创作于第二次阿富汗战争期间,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认为这幅画作准确地刻画出了英国军队令人热血喷张的英雄气概。

艺术家和帝国馆区负责人艾利逊·史密斯(Alison Smith)坚持认为,画家巴特勒通过作品传达出了对英国政策的深深怀疑。她告诉《卫报》,“画家创作这幅画的部分原因在于指出英国历史总是在重蹈覆辙,而这样的历史循环总是伴随着灾难性的后果。”

今日,巴特勒的《溃不成军》被悬挂在另一张刻画英国军事灾难的画作旁。威廉·巴尼·沃伦(William Barnes Wollen )的《44军团在贡达姆的大决战》展现了埃塞克斯军团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前夕遭遇到部落敌人的猛烈攻击。在1898年首次展出时,沃伦的画作被认为刻画出了处于压倒性劣势下的英国军团的英雄气概。但是在2002年,英国士兵发现沃伦画作的复制品在喀布尔的市场上售卖——象征着阿富汗人打败了外国侵略者。在后帝国主义时代,恐怕再难构想出比这更令人酸楚的英国形象。

今日,伦敦的艺术机构有着与其他大都市相似的全球情绪。皇家艺术学院执行主管、前国家肖像美术馆馆长查尔斯·萨马赖斯·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 Smith)在谈到这一变化时表示,“当我还是馆长的时候,我们并不太在意英国性的问题——尽管,当然选择何种肖像画进行展出都或多或少反映了我们的自我认知。皇家艺术学院同样也曾被视作是一个老派英国机构,它有着每年夏天办展的民主传统,它坐落于繁华的皮卡迪利大街(Piccadilly)上,它的对面就是福特纳姆梅森百货(Fortnum and Mason)。”

今日,英国博物馆在一个变革世界里迎来了新的鼎盛时期。“现在它变得格外全球化,”萨马赖斯·史密斯继续说道,在皇家艺术学院,“我们能够在明年举办莫奈和乔尔乔涅展,目前学院正在展出瑞士艺术家利奥塔尔(Liotard)的作品。这折射出艺术世界的全球天性,在此种语境下,安东尼·戈姆雷(Antony Gormley)和安妮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中国和日本的知名度完全不亚于其在伦敦的知名度。”

大英博物馆副馆长乔安娜·马克尔(Joanna Mackle)指出:“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在名字中使用‘英国’的国家机构,它宣称每一个市民都可以亲近馆藏品,通过这些藏品拥抱整个世界。它将打造出一种全新的市民——他们自由、知识渊博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开放、包容和国际化,大英博物馆存续了英国寰宇眼界的一种表达方式,马克尔说,“它站在古波斯、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以及凯尔特等多个文明主体的立场上赞颂世界多元文化。”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英国国内,多元文化开始展现出地方色彩。新英国人有着诸多品质——一些调查显示出,他们乐观、幽默、包容、热爱公平——但骄傲或者自省在英国人身上表现得并不明显。

Channel 4最近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布拉德福德市的多文化现状。片中采访了一个英国白人。他神情激动地分析着自己的身份:“我知道自己是一个英国国民,”他说,“因为除此以外我什么都不是。”

编辑:陈佳

关键词:艺术作品 是如何展现 英国历史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