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深圳市政协委员叶文梓:搞教育要“想得美”也要“做得好”

2017年01月05日 10:14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日前,深圳荔园小学三名小学生发明的“防近视纠坐姿节能阅读灯”,得到孵化企业认可,经过升级改善的产品走进市场。这三名平均年龄才9岁的“娃娃创客”随之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王星 摄)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王星 摄)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为时代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本网就此对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进行了专访。

叶文梓表示,创新教育应该朝着“走向生活、转变方式、尊重个性、走向合作”的方向发展。

谈到对创新的理解,叶文梓说,创新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之中所获的本能。创新教育,就是要专注每个生命的潜能,把所有人的创新天赋激发出来,通过教育,让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搞教育的人,除了要‘想得美’,还要‘做得好’。”叶文梓认为,当前所有的美好现实,都是曾经的理想。推进创新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把‘想得美’作为方向指引,通过‘做得好’把‘想得美’落到实地。”

人民网:您曾说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当前教育的短板。怎么理解这一点?

叶文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短板。中央教科院曾对全国各地3000多名高考状元做过跟踪调查。这些当年的高考状元走出社会后,并没有取得比普通人更多、更大的成就。

基于我对学生的观察,当下教育对学生生命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束缚。这种束缚,我把它归结成为三个缺失:缺失童年、缺失个性、缺失生活。

我们的学生有童年的年龄,但没有生动活泼的童年岁月;我们有一个个学生的名字,但没有一个个鲜明的个性;我们有一天天的日子,但缺少了有滋有味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缺失,学生创新就不可能成长起来。

人民网:创新的实质是什么?创新教育应该教孩子些什么?

叶文梓:创新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当中所获的一种珍贵的本能。这种本能人人都有,只是表现的领域和水平不同。

此外,创新还应该时贯穿于生命始终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整个教育过程都应该充满创新的理念和能力。

因此,创新教育,就是要专注每个生命的潜能,通过教育把所有人的创新天赋激发出来,并让走出校园的人,具备创新的理念和能力,去解决人生问题、生活问题以及工作问题。当每个生命的创新天赋都能得到激发、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们才能迎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创新时代。

人民网:落实到教育方面,创新如何体现,如何展开?

叶文梓:“走向生活、转变方式、尊重个性、走向合作”,这是我心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土地,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把生活中的元素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了解生活,知道生活需要怎样的创新。

推进创新教育,同样离不开学习方式的变革。目前我们的孩子,学习基本上是靠记忆力,把知识从这本书、那本书搬到这张试卷、那张试卷的过程。这种学习有其优势所在,但离创新还有差距。

我认为,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很难产生创新。创新一定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产生。所以,创新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这样的方式变革,学生的创新就没有真正接地气的路径。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文化基因在个体上的体现。真正伟大的创新人才,必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创新教育要重视文化和个性的培养。

最后,创新不完全是个人行为,更多需要团队合作。我始终相信,创新最终的意义,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创新教育还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共赢中创新的道理。

人民网:在目前的中国,推进创新教育难在哪?

叶文梓:有很多因素都在阻碍着创新。这里有制度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比如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共性而不太重视个性;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往往会导致一些行业不受重视。这都不利于创新。

对此,我的看法是,推进创新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既不能抱怨,也不能急于求成。教育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

人民网:作为创新之城,深圳在创新教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叶文梓:首先是推进好的课程建设。我们希望每一个不同天赋的孩子,在学校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因此,好的课程首先要丰富。与此同时,好课程建设也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把企业、社会组织的创新、创意积极引入学校。

其次,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很多学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有创意,但没地方实现。所以深圳对学校的物理空间进行整体改造,增添了很多新的实践地方,比如创新实验室、工作坊、手工坊等。

第三,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对于教学方式变革,我们主导方向是研究性学习。核心是让学生有兴趣爱好、有思维能力,有发现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支持学生搞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我们也倡导老师把“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第四,大力推进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路径之一。目前,深圳各个学校都已建立了创客功能室。政府在经费上也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与此同时,深圳也在进行创客教师培训,是把创客理念传递到每一位学科老师身上。

最后,我们还在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我认为,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更好成长,而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孩子。

人民网:评价方式怎么变才对孩子更好?

叶文梓:国外的评价,更多是为了发现孩子们的长处,让他们在优势领域发展。而我们的评价,却更关注孩子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补。补短不扬长,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太多干预,扭曲他们的生活。

我认为,评价应该是孩子前进的指明灯,而不是要翻越的一道道关、一道道墙。目前,我们正在推进深圳的阳光评价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学生综合素养电子成长档案,希望用档案代替评价,让学生的成长有一条看得见的清晰路径,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沿着自己的长处向前发展。

人民网:有观点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叶文梓:创新型教师最核心的品质体现在三个方面:爱心、激情、创新。创新是一朵生命之花,需要爱的阳光照耀。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不可能把爱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不会把这种爱投注到某个领域。

人类在任何领域创新的实现,都是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要点亮别人心中的灯,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因此,创新型教师还需要有激情。

最后,创新型教师还应该对创新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老师自己对创新既不参与,也不理解,他就不可能去发现、理解和引导学生创新。

人民网:如今,不少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创新”的家庭作业,如制作海报、观察动物。但也有不少家长抱怨,家庭作业成为了家长作业。请问您怎么看待学校与家庭在创新教育上的关系?

叶文梓:“学校抓成绩,家长抓创新”,这种现象目前是确实存在。学校把“创新”任务布置给学生,最终却是家长去做。现在很多人以创新的名义,做了很多热热闹闹的活动,但实际上与创新人才培养风马牛不相及,有些甚至是违背创新与成长的做法。

其实,孩子的成长,既不完全是学校责任,也不完全是家长的责任。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才能给让学生更好成长。

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应该对家校关系进行一些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两者,目前都还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构新型家校的关系,让他们各回其位,做他们该做的,做他们能做的。

创新教育需要回到教育本源问题来探索。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加强沟通,商量培养孩子的共同方案,再确立各自分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

人民网:最近关于“学而思”教育培训机构的话题特别火。一边是学校不停要给学生“减负”,另一边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创新教育的影响?

叶文梓: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我们的确对创新教育有一些理想、期待和梦想,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所有的憧憬都是“想得美”,因为并不是所有理想都能实现。

不过,当前所有美好的现实,都是曾经的理想。所以,我们搞教育的人,除了要“想得美”,还要“做得好”:靠“想得美”去指引我们,靠“做得好”把“想得美”落到实地。

要“做得好”,就必然有条件限制,也有其阶段性。“学而思”现象,就是我们这个发展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此外,“学而思”的火热,并不是因为它做得有多好,而是有些学校在某些方面做得实在太差。

孩子们要升学,要提高分数,“学而思”又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一方面,找到了一些好方法,自然成为了热点,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如果一味靠课外补习提升成绩,其实是在透支明天。相反,如果自主成长,他能走得远。所以,我也想对家长说一句话:过度地补习就是透支明天,牺牲明天。

编辑:薛鑫

关键词:政协 政协委员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