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成都驶入一线城市快车道

2017年01月06日 10:22 | 作者:余沁芸 李杰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动力蓄势新动能 成都驶入一线城市快车道

新华网成都1月5日电(余沁芸 李杰)新年的钟声还在回荡,站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更高起点,成都的新故事,早早地漂亮起笔。

25255589

“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定调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稳中求进”四个字。

新常态下,发展速度换挡,经济发展动力正在新旧转换。而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创新、改革、开放、人才,成都正用新动力蓄势新动能,“四轮驱动”,谋篇布局,驶入一线城市快车道。

新的征程,蹄疾而步稳。

瞄准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向“新”而生

大到十亿级企业,小至个体工商户,平均三分钟,就有一家在成都创业沃土上诞生。根据成都市工商局数据,2016年1—10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3211户,同比增长33.8 %;新增注册资本7140.5亿元,同比增长27.7 %。这些数据,只是成都创新创业热潮中的一个缩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创新激发城市活力,正成为成都发展的巨大引擎。

6月24日,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来自5大洲、36个国家、5000多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18场重量级创新创业活动,参加交易项目超过3000项,交易额突破160亿元。会上,成都率先对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国内城市双创指数进行了首次发布,指数显示,2016年5月,成都双创指数从2014年9月的100分增长至279分,21个月增至基数的近2.8倍。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力量正在被大力激发,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正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激励创新,成都“蛮拼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重视校院地协同创新,着力激发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2016年12月13日,成都市发布《关于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成都市与在蓉高校院所协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暂行)》两大新政,作为“成都新十条”“成都人才新政十条”重要配套政策,着眼解决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核心动力和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支持两个关键环节,将进一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实施意见》提出,职务发明人与高校院所可约定按不低于7:3的比例共享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单个城市出台专项文件实施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在全国是首例。

因为创新,成都焕发的新活力让人惊艳。“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在创新引擎的拉动下,成都的城市名片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更迭。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申请人就可以从工商部门申领到加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不再需要申领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2016年9月1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这是继2015年9月1日率先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成都再次走在前沿。这样的改革速度,在成都并不少见。

从促进融资、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增强供给、优化环境五个方面支持成都实体经济发展。分类设立总规模270亿元的市级产业投资基金;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小额经营备案制等商事改革制度;以不征收相关税费、手续费等方式大力支持企业兼并……2016年,成都的改革举措干货满满。《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成都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继出台,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深度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成都立志要继续走在改革前列,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先行探路。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也正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成都经济保持增速的强大动力。

打造“科创通”和“创业天府”云孵化服务平台;创新实施“科技企业创新券”计划;建立区域科技信用服务体系和信用评价标准……为更好地为创新服务,成都不断围绕双创中出现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改革落地。

紧抓机遇、改革创新,成都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深度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激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速度与激情。成都,从不会停下一马当先的改革脚步。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成都与世界亲密相拥

“我们相信,成都离世界越来越近,‘朝发夕至,通达全球’将不再是成都人的梦想。”2016年9月25日,在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上,成都市政府、省机场集团与6家中外航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新开通定期直飞国际航线8条、包机转定期直飞国际航线1条。

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是城市动力的重要源泉。开放的成都,让航空第四城名副其实,更与世界亲密相拥。据统计,成都已经拥有31个国际友城、16个外国驻蓉领事机构;2016年,全球创交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航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纷纷落户;“15小时交通圈”的国际航线网络正变为现实;而成都的第二机场——天府国际机场已于2016年5月投建。未来,新机场将建成6条跑道,每年输送客流量9000万人次,货物200万吨……成都,已成为国家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2016年,以成都为主体的四川自贸试验区成为国家首批内陆自贸区,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成都在内陆开放中重要地位的肯定,也为成都建设自贸区提出了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更高要求。

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导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需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按照《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成都将基本建成国家中西部地区“走出去”门户城市,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阔步跃升“求贤若渴”

成都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积极“筑巢”搭建国际平台,吸引世界各地的“凤凰”纷至沓来。成都市把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正在全面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2016年,成都启动了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充分结合在蓉外国人员就业、居住、生活的特点,为外籍人士量身订制,全方位描绘“家的蓝图”。市政务中心办证大厅开设了“家在成都”服务窗口、《外籍人士在蓉办事指南》和微信公众号(HomeinChengdu)相继发行上线,发布了英语版《购房及租房办事指南》,编写了双语版就医、就学和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指南,

“成都就像家一样温暖,我相信,成都启动的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将会使生活在成都的外籍人士过得舒适幸福。”成都市外事侨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入选“成都人才计划”顶尖创业团队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这是2016年12月13日,成都市发布的《成都市与在蓉高校院所协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暂行)》(下称《实施办法(暂行)》)中,向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抛出的橄榄枝。

除了明确了人才引进的支持方式,《实施办法(暂行)》还明确了人才引进中各方的职责。例如,在蓉高校院所将引进人才聘任到相应的科研、教学岗位,提供对应的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和福利等薪酬待遇以及科研启动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待遇。成都市人才办协调落实成都市相关高层次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做好引进人才住房、医疗、外籍人才停居留服务,加强创新产品推广引用和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成都市杰出人才”的组织推荐。

据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彭崇实介绍,目前,成都人才总量有422万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名、两院院士35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503名、顶尖团队25个、成都千人计划专家349人、顶尖团队28个。高端人才加剧进军成都态势正在形成。

另外,成都还设立了2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实际上目前的资金总量已经达到31亿。对于高层次人才来说,个人将最高可获得300万元资金资助,团队最高可获得500万资金资助。大力度的扶持措施,正全方位展现着一座阔步跃升的城市“求贤若渴”的态度。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成都 创新 城市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