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姜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

2017年01月09日 10:24 | 作者:姜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评书

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除了《红楼梦》是作者写出来的,其他三本在没有成书之前,在民间就已经有广泛的传说了,它们就是由民间故事演绎而成的。明清小说之所以发展起来,它就是以说书艺术为母体而发展的。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水浒传》里面有108位英雄好汉,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经历,每个人还都可以独立成章写成一部戏,如鲁智深,扈三娘等等。可是,写得最多的是武松,因为武松有打虎的故事。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有一部书叫《武松》(十回书,又叫《武十回》),就是讲武松的十回书,统计起来的总字数,是《水浒传》一本书字数的五倍。也就是说,五部《水浒传》才完成了武松这样一个故事,只写武松一个人。可见我们中国说书艺人对于民族传统的故事,它的空间有多大!

当然,它有很多演绎的情节。大家都知道,评书中,一拍惊堂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仅将上文扣子盖上了,又吸引了观众。王少堂有一次讲武松杀潘金莲,武松用刀挑窗户环,一点一点怎么挑,里面出什么声,脑子里想起什么事,想办法进去后要怎么办?一直在那运作。整整讲了一下午武松都在那挑这个环,挑着挑着,就听“咔嚓”一声,这时候,王先生“啪”一拍桌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哎哟,给人急的,都不想走,但不行得明天说呀,这就把人给吸引住了。有一个小伙子死活不走,他说:“王老师你跟我说说,武松到底进没进去?”王先生就说:“你明天再来听。”小伙子说:“我明天来不了。”王先生问:“为什么?”小伙子说:“我出差。”王先生又问:“你出差到哪去?”小伙子回答说:“我要到湖北武汉去。”王先生就说:“武汉不远,离咱们扬州这里不是挺近的吗?”小伙子急了:“不行,三天的时间太长。”王先生就笑了:“不长,你去吧,我保证三天以后,武松还没进去。”

从这可以看出,曲艺艺术给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它的文学性如何而来?它是在许许多多的老艺人通过无数的艺术实践中得来。

我再讲一个老艺人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创作的故事。有一位著名的快板书艺人叫李润杰,出身贫寒,学过相声、数来宝,后又拜师学评书,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快板书。虽然他识字识的晚,但不影响他的创作,现在我们能听到的所有最精彩的快板书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很多喜欢曲艺的朋友肯定还记得他的《劫刑车》,这部取材于小说《红岩》的快板书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红岩》刚刚面世,他就在厕所里,看到了一张破旧的报纸,捡起来一看是故事连载《红岩》,正好连载到双枪老太婆,于是,就把报纸拿了回去,晚上就把《劫刑车》写了出来。且看它的第一段:

华蓥山,巍峨耸立万丈多,

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

赤日炎炎如烈火,

路上的行人烧心窝。

突然间,黑云密布遮天日,

“哗——”一阵暴雨就似个瓢泼,

霎时间,雨过天晴消了热,

长虹瑞彩照山河,

清风徐来吹人爽,

哎,有一乘滑竿下了山坡!

我在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没注意都他写的词儿,当文本一放在面前,细读才发现,它诗一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其文学性的彰显。

“华蓥山,巍峨耸立”,写山不写高,而写多,我就琢磨,高字具有文学色彩,多字一般都用在口语中,但是,“多”字真的就没有文学色彩了吗?随后就是“嘉陵江水,滚滚的东流像开锅”,这“开锅”就比波涛好多了,开锅是带有响声的,除了翻滚,还有响声,就是嘉陵江水流湍急的时候,带着响声的最好的描述。“赤日炎炎如烈火”,六月天热的火烧人呐,“路上的行人烧心窝”,都烧到人心窝里了,他把每一句话都写到了极致。它的文学性就通过通俗的语言描述直接表现出来。突然间,乌云密布遮住了晴天,一场瓢泼大雨就下来了。大雨过后天气放晴,热气消了下去,阳光普照大地,清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多清新的景象、多舒适的感受!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山雨瓢泼的自然景象。你能感受到,这不是咬文嚼字般的运用,而是信手拈来、准确地运用,这种对语言驾驭游刃有余的能力,与他长期的积累分不开。

曲艺艺人最大的特点,不是重复性的演出,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我常常想,曲艺艺术它不仅仅只是表演艺术,更是一门创作的艺术,这种创作使它永远带着一种时代性、革命性的特征,继续前进着,并进行着每一个不间断的传承,因而,它记载了每一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成为每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翻开马季老师的作品,这种作为记录时代信息的符号更加明显。我们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候,马季老师去包头的《找舅舅》;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文明的时候,他有《打电话》;我们登山英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了第一次世界级骄傲的时候,他创作了《登山英雄赞》;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取得世界冠军的时候,他有了《三比零》;我们进行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时候,他有《女队长》;我们歌颂劳动模范的时候,他有《画像》……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中国的相声艺术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中国曲艺艺术 姜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