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何要浮名”留一叹,刺痛当下艺术界

2017年01月13日 14:29 | 作者:陈涛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北京画院遴选齐白石遗作80余件套,办展览勾勒老人九旬人生

齐白石

齐白石擅长画花鸟鱼虫,图为其作品《鸡冠花》。

从木匠到画坛大师,齐白石是独一份儿。人们印象里总戴着圆圆小眼镜、手拄着红漆拐杖的他,以笔下所绘小虾、小鱼儿,轻松征服世人。今起,伴随“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这位60多年前北京画院首任掌门人也得以“重回”故地。

展览以齐白石的人生道路与艺术成长为线索,分为四个板块:星塘白屋不出公卿;要知天道酬勤;知己有恩;寂寞之道。此次共汇聚了齐白石作品八十余件套,涉及其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水族、禽鸟、蔬果、杂画、书法、篆刻等各个品类的代表作。其中,不少作品首次走出藏品库,弥足罕见。

“以前办过的白石大展也不少,多偏重呈现他众多作品里的某一类,比如蔬果、山水,这回我们另辟蹊径,拿他篆刻的印章为索引,以画为媒,勾连老人一生。”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馆内藏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齐白石作品,总量约两千件,此次历经一年,从中挑选出80件,就是要给京城参观者奉上春节“大餐”。

有意思的是,四楼展厅设计得如同一间书店,门前条幅名曰“一息尚存书要读”。“这句话语出白石老人的一方印章。在绘画之前,他以篆刻名闻乡里。”身兼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的吴洪亮透露,齐白石一生篆刻的印章多达数百个,尤以直抒胸臆的“闲章”为多。开篇板块“星塘白屋不出公卿”讲述的是老人早年故事——1864年元旦,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城南白石铺的星斗塘,由于体弱多病,这位齐家长子只得拜师学起木匠手艺。“直到在一位主顾家做工时偶然得见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芥子园画谱》,昔日木匠才走上画师之路。”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介绍,这部分多件作品都系首次展出。除精选多幅齐白石早年临摹作品外,参观者还能从作品《万竹山居图》中,看出老人对于家乡景物的回忆与怀念,也可以从《上学图》中体会到老人童年记忆的美好与祖孙情深。

为了紧扣板块主题,展厅还特意展示了齐白石的“鲁班门下”“木人”等一系列谦称名号。“对于自己的卑微出身和木匠身份,齐白石成名后从不隐讳,恰恰相反,他一辈子不愿意与权贵走得太近。”为本次展览提供学术支持的薛良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面对好友为其捐县丞,以及推荐他为慈禧太后当内廷供奉领七品官衔的好意,齐白石都婉言谢绝。

印章“要知天道酬勤”则道出了白石老人成功的秘诀——勤奋。此次展出作品《南瓜》的题跋中写到“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即能一窥其用功之深。“连耽搁一天的工夫都要想办法补上,是勤奋也是痴情。”吴洪亮介绍,当初在湘潭小有画名后,齐白石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友人邀约下来到京师。颇出乎齐白石意料的是,自己曾经颇受人赏识的书画,却在京师之地无人问津。勤奋的他以“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开始“衰年变法”。历经十年“岁岁寻常汗满颜”的努力,终于自创一格,开创“红花墨叶”一派。

展厅里一枚名为《寄萍堂》的印章取自湖南省湘潭市白石村齐白石故居的匾额。1906年,远游归家的齐白石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他将那里命名“寄萍堂”。即使是后来离乡客居,他也一直沿用这个斋号,以寄寓自己浓厚的乡土情结。“就像作为第三板块导引的印章‘知己有恩’所言,他对于别人的提携和帮助总是铭记于心。”薛良说,像陈师曾对齐白石的帮助既实在又深远,1922年他把齐白石的作品带到日本展览和销售,卖出的价格是当时国内不敢想象的,此后齐白石在北京画坛名声大振。齐白石也曾作诗表达对陈师曾的感念:“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寻旧图》在齐白石的人物画中,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品。画中背对观者而立的老人正是齐白石自己。他在题跋中这样说道:“戊辰秋,徐君悲鸿为旧京艺术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薛良解释,齐白石并非不屑去中央美院担任教职,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只是民间画工出身,担心应付不了。

步入暮年,尽管常出现体力不支,白石老人仍会挥笔作画,只是不再画别的题材,只属意牡丹花。薛良说,老人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便是名作《牡丹》。终结篇“寂寞之道”语出白石老人的画语录“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在薛良看来,白石老人终其一生认为艺术创作当属“寂寞之道”,不贪慕名利,才喟叹“何要浮名”。“艺术家留给后世的声望不在于当世的浮名,而在于存世的一幅幅作品,是否兑现了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他说,希望“何要浮名”也能刺痛当下艺术界。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何要浮名 艺术界 北京画院 齐白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