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印关系发展需人文交流 印民众:中印从不是敌人

2017年01月16日 09:47 |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原标题:中国驻印大使夫人“省亲”记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时隔23年,江亦丽再次踏入她熟悉的德里大学校园。草木愈发青翠,故人依稀可识,真正未曾变化的,是那历久弥新的记忆。

那一年,她刚30岁,在这里研习“佛教与印度教的比较研究”,谁曾想就此成为首位在印度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那一年,她的丈夫罗照辉还只是中国驻印使馆的三秘。谁曾想罗照辉如今会成为中国驻印大使。那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想“常驻”印度大概只有两条路,从事外交或公派出国,幸运的是罗照辉、江亦丽夫妇都抓住了。

机缘,使命,抑或热情使然?前不久大使夫人“回乡省亲”,不仅是德里大学的一件喜事,也成为不少印度媒体眼中的新鲜事。从《今日印度》《印度快报》等媒体的报道中不难看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中印外交活动,它不急于收获某项成果,只为再次灌溉23年前种下的友谊之花。

“有心栽花”的德里大学被誉为“印度的北大”,几十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千余名中印人文交流的使者。其中有像江亦丽这样的学者、外交官,还有更多掌握中文与印地语的导游、翻译、记者、教师……记者在德里大学的印度朋友“阿西”是位中国通,他不仅教印度学生中文,最近还借助微信教中国网友印地语。“现在不仅印度学生热衷学中文,很多中国人也正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真实的印度”,他说。

在印度生活不难发现,但凡去过中国或学过中文的印度人大多对中国有更多好感,也对中印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遗憾的是,这种民间直接交流太少。过去两年在中印互为旅游年的推动下,两国人员往来达百万人次,但相对两国共计超过25亿的庞大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仍太小。而且,中印民间交往的主力军是商界和学界,更多层次、更多领域的人文交流有待加强。

中印有太多不同,但讲人情、重礼数、重交往是共有的品质。不久前在新德里举办的首届中印智库论坛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发言时说“中印两国有成为亚洲盟友的天然基础”。他举例说:“我来到会场时发现所有座位都满了,但立刻有两三位更年长的印度朋友给我让座。这就是我们亚洲人如何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事绝不会发生在秉承先到先得思想的美国。”杨院长的话立刻引发现场观众共鸣,掌声热烈。

必须承认,中印关系时不时会“出点事”,但正如罗照辉大使强调的:“中印关系整体上看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交流都在全面展开。”如何让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或许更丰富的人文交流最不可或缺。去年中国影片《大唐玄奘》在新德里举办的“金砖电影节”上展映后,一位印度老人不舍离去。他对记者感叹道,“一千多年前玄奘凭借追求真理之心,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印度学习,受到当地人民礼遇,学成后被护送返回大唐。这说明我们从来不是敌人,不是竞争对手,也不仅仅是生意伙伴,我们应该真心做朋友。”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人文交流 印度

更多

更多